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驱动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问题,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增长、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等因素的驱动方面,对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研究尚鲜见。本研究以财政分权为切入点,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为分析对象,研究"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偏好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这一链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一个基于财政分权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揭示财政分权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理。运用博弈分析、统计描述、计量经济及GIS等分析手段与研究方法,研究分税制对耕地非农化的作用机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对产业用地的影响、地方财政支出偏好对城市扩张的影响,比较分析主要人文驱动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方向与程度。根据研究需要采用全国尺度(分东、中、西三大区域比较)和区域尺度(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不同时段数据进行分析。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
已有的研究大多围绕农地非农化、城市扩张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较少从地方政府的行为,尤其是分税制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及税收策略与行为偏好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基于此,本研究围绕“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偏好-土地利用变化”这一逻辑主线,深入探讨我国耕地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深层次财政分权体制与地方竞争体制动因。.本课题主要围绕两大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一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策略及其行为偏好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在系统分析和阐释“统收统支”、“财政包干”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变迁三个阶段主要内容和特征基础上,探讨中国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基础与体制动因,构建了土地财政的城市扩张效应理论模型,并开展实证研究,揭示了现行土地财政下的城市非理性增长的路径、表现及原因;二是地方政府税收收支偏好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分税制前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与支出的行为偏好,重点考察房地产税、工业税收偏好对城市用地结构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出偏好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着预算外土地财政偏好及预算内税收收支偏好;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策略是多种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逻辑一致性;土地财政偏好加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征收的需求,促进了城市的非理性增长;地方政府偏好于地方税的培育,各地趋于一致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土地供应策略导致了产业结构(建筑房地产业、制造业)趋同和用地结构失衡;受行政区经济竞争和现行政绩考核体制的压力,地方政府具有“重硬轻软”的财政支出倾向,导致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设和城市外延式扩张。.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构建了一个土地利用变化的财政分权体制驱动的理论分析框架,证实了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的土地财政收支偏好,阐释了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基础、体制诱因;揭示了地方财政收支偏好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效应。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煤矸石山不同植被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
地方官员更替、财政分权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晋升激励、财政分权与预算软约束的视角
政府层级、财政分权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实践的财政分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