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导致的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CD)是临床根性神经痛最常见的病因。本课题组一直采用CCD模型进行神经痛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CCD后神经节异常放电增加,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素受体(TRPV4)表达和功能增强,参与痛觉过敏的产生。同时,CCD后胶质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近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治疗神经损伤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在神经性疼痛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MSCs移植可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和炎症反应。本课题拟在CCD大鼠模型上,采用行为学检测、电生理记录、PCR、免疫印迹、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等实验技术,研究MSCs移植对CCD导致的痛觉过敏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对背根神经节异常放电,胶质细胞激活,炎性因子释放和离子通道(特别是TRPV4通道)的影响。本研究将深入探讨MSCs移植对痛觉过敏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根性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模拟病理性神经痛在体模型,首先通过鞘内注射MSCs,大鼠的机械痛敏明显缓解,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注射MSCs后4小时,注射局部可见高强度荧光,注射后7天,注射处及上方脊髓处可检测到荧光信号,但强度较刚注射时明显降低。注射后14天,仅注射处可检测到微弱荧光信号,其余位置均消失。证明注射后MSCs可向远处迁移,但移植的MSCs逐渐被自体免疫细胞吞噬。而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双侧DRG内均未发现DiI染色的MSCs荧光。电生理实验显示MSCs注射可降低DRG异常放电峰电波幅,但对放电频率无明显影响。其次,采用Western Bolt、ELISA、实时定量PCR、Griess法等检测方法,证明MSCs注射可明显降低损伤侧脊髓内GFAP、小胶质细胞激活标记物OX-42、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P2X4、小胶质细胞特异性分泌物BDNF、促炎性物质IL-1β和NO的表达,提示MSCs移植可明显抑制卫星细胞的增殖和脊髓节段内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MSCs注射可明显降低损伤侧DRG内TRPV4离子通道表达,抑制通道功能,但对Nav1.3、Nav1.8的表达无明显影响。提示MSCs细胞并不是通过在体内的分化,而可能通过对脊髓胶质细胞和炎性物质合成或释放等产生影响,对CCD大鼠产生镇痛作用。最后,为了观察胶质细胞在CCD后机械痛敏中的作用,我们采用了鞘内注射反义核苷酸干扰TLR4 和CCR2的合成,发现干扰CCR2或TLR4可部分逆转CCD后机械痛敏,降低TRPV4离子通道的表达和功能,降低NO的含量。本课题得到结论:1. 受损DRG处移植MSCs可抑制CCD导致的痛觉过敏,减少CCD后DRG异常放电。2. MSCs移植抑制痛觉过敏的机制为通过抑制胶质细胞,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TRPV4的表达和 功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TRPV4-AQP1对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压迫痛觉过敏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背根节炎性压迫模型及其痛觉过敏机制的研究
TRPV4-MAPK途径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压迫痛觉过敏及异常放电中的调控机制
GDNF敏感性神经在DRG慢性压迫痛产生中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