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地区的佛寺彩画是我国北方风土彩画的重要类型,在与官式彩画的交融中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并因汉传与藏传佛教的并存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近年来,各类病害的侵扰及传统匠师的断代使其保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本项目拟采用文献查阅、现场踏勘、匠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官式彩画的地方化为线索,通过多方比较对汉藏佛寺彩画的时代风格、图像的地域性特征与源流、工艺的代表性与合理性进行系统分析,并在保持其地域性特征的前提下,提出探讨培养彩画技艺传承人、建立管理制度和规范方法的途径。项目中特定时段、小范围内典型风土彩画的实证研究及跨地域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为建筑遗产准确的价值判断,以及传统彩画的整体性研究奠定基础。匠师访谈则在分析客观史实与物质遗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非物质性的传统工艺和匠师思想的考察,从而为风土彩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并为地域风貌的保持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本项目整体按研究计划进行,期间分别赴法国、日本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国内外会议及国家级媒体组织的研讨活动,并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相关成果共23项,其中包括报告7篇、论著15篇,另附实物参考1篇。. 第一部分为明清时期五台山佛寺彩画的分期与鉴别,完成研究报告1篇。在收集整理各类文献资料、现存实物和访谈实录的基础上,参考已知年代的官式彩画及风土彩画,对20座典型佛寺彩画的类型与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汉传佛寺12座,藏传佛寺8座。根据分析结果,从所列233项中清理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彩画的代表性实物。. 第二部分为五台山佛寺彩画的图像研究,完成报告4篇,相关论著10篇。以敕建背景、风土属性和宗教影响为切入点,首次对五台山彩画的类型、等级、分期、范围进行归纳,并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同时,从建筑结构和文化关联性出发,将五台山特定构件彩画的构图、纹饰、色彩与官式彩画及各地风土彩画进行比较,分析其图像源流与地域性特征,并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技术指南。其成果可以避免官式彩画的滥用,满足世界文化遗产地彩画保护工作日益迫切的需求,为五台山及周边地区大量文物与历史建筑彩画的修复、设计提供可靠依据,以促进地域风貌的保护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持。. 第三部分为五台山佛寺彩画的工艺与传承研究,完成报告2篇,相关论著4篇。基于五台山地区传统画师的访谈,首次对五台山的画作工艺(含油作工艺)进行归纳。通过工具、用料、流程、技法、观念、习俗,以及传承演进、施工管理等方面与官式彩画及山西画作、石作的比较,分析五台山画作(含油作)的工艺特征与传承模式。其成果可以应对目前彩画修复中“人员老化、工艺简化、材料劣化”等现象,培养彩画修复与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员,并对施工管理的规范化起到推动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平行图像:图像生成的一个新型理论框架
热塑性复合材料机器人铺放系统设计及工艺优化研究
基于贝叶斯统计模型的金属缺陷电磁成像方法研究
基于近似L_0范数的电容层析成像敏感场优化算法
基于《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的中国唐宋时期官式建筑色彩设计规律研究
全球地方化背景下的相邻港口空间关系研究
云南地域化匠作体系及其营造技艺研究
安多藏区传统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