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治疗虽有突破,但仍未能解决心肌细胞再生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能分化成心肌细胞用于心肌梗死治疗而倍受关注。然而BMSCs直接移植导致的心律失常引发了干细胞移植安全性的争议。由于细胞中Cx43含量减少,分布异常和去磷酸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本项目对BMSCs进行基因修饰,研究过表达Cx43的BMSCs在心肌微环境中的定向分化效率,及与宿主心肌建立通讯连接的能力,并在IGF-1的促磷酸化作用下,探讨Cx43联合IGF-1对移植后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最终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Cx43联合IGF-1促BMSCs向功能性心肌分化的可能性,达到预防移植后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的最终目的。本项目创新性地设计Cx43联合IGF-1基因修饰BMSCs,获得功能性心肌细胞,是预防移植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基础,也是B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突破,将为干细胞治疗心脏疾病带来新的前景。
心肌细胞坏死后不能再生,对其损伤后的治疗一般也只能采用保守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的相关研究显示其可通过分化成心肌细胞而改善心肌功能。但细胞移植后易发心律失常引起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担忧。先对种子细胞进行修饰,使之定向分化为心肌是细胞移植前通常采取的策略。本研究通过过表达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促进BMSCs 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并在IGF-1 的协同作用下,促进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恢复。本课题还采用了最新的蛋白转导技术直接将cx43蛋白转到BMSCs细胞中进行促分化的研究。相比较病毒介导的方法而言,毒副作用小,效率高,易被临床接纳。本项目意义在于采用Cx43 联合IGF-1的作用,促进BMSCs分化成功能性心肌细胞,以预防细胞治疗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临床尝试心肌梗死细胞疗法的理论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Phosphorus-Induced Lipid Class Alteration Revealed by Lipidomic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in Oleaginous Microalga Nannochloropsis sp. PJ12
黄芪联合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修饰BMSCs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NGF和GDNF基因修饰细胞联合移植治疗AD的实验研究
骨保护素基因修饰联合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牙周病的实验研究
Sema3A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Cx43重构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