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GODAS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160个站的温度、降水资料等,本项目将首先对比中部型、东部型和混合型El Nino事件的发展演变特征及对应的热带大气环流异常。在此基础上,将通过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分布型El Nino事件在其发生、发展、消亡阶段对我国温度和降水异常的不同影响及物理机制。考虑到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太平洋ENSO事件的相互联系,我们还将初步分析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异常模态及偶极型海温模态对不同分布型El Nino事件的响应,并在分析不同分布型El Nino事件影响我国气候异常过程中讨论印度洋海温异常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不同分布型ENSO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对提高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通过三年的研究,在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历史上的El Nino事件分成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并基于多种大气、海洋资料详细对比了这两类El Nino事件的发展演变特征以及热带大气的响应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东部型El Nino和中部型El Nino在其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及物理机制。研究表明,不同于传统的东部型El Nino所造成的热带大气和东亚气候异常特征,中部型El Nino使得热带地区的对流活跃区西移至日界线附近,并使得所激发的菲律宾附近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生成时间偏晚,结束偏早,位置也西移至菲律宾以西的南海附近,由此导致东亚东南部的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干,且东亚冬季风的强度明显加强。东部型El Nino发生时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及全区一致偏暖型海温的发展在导致东部型El Nino和中部型El Nino对东亚气候的不同影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历史上La Nina事件的分类,结果表明La Nina也可以分成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但热带大气的响应特征相对较为复杂。. 项目负责人基本按照原项目书的计划完成了研究内容,达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三年内共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项目负责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文章5篇,包括在国际知名SCI杂志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了两篇文章,其影响因子超过4.0。除了发表论文,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很好的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监测预测业务,为气候异常诊断和短期气候预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相关业务工作荣获中国气象局气候开放实验室青年基金项目“优秀”称号。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不同型El Nino对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研究
暖池El Nino/La Nina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气温的影响
中层大气对不同类型El Nino事件响应机制及其与中层大气QBO活动相互作用研究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温场变异及其对两类El Nino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