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体制转轨和改革深化,中国新城市贫困问题显化。介于单纯以经济指标衡量贫困的局限性,国内尝试引入西方剥夺地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系统研究。目前以环境差异为代表的物质剥夺研究为主,对以社会联系、社会参与、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剥夺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对中国大城市社会剥夺展开基础研究,以邻里为研究单位、以小地域和个体数据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社会剥夺的定义、类型、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分析邻里环境对个体生活机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有针对性的制定地域更新和社会融合政策。本研究旨在通过大城市社会剥夺研究,在理论上完善转型时期中国剥夺地理的研究体系和理论总结,推进剥夺地理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在实践上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研究借鉴西方剥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以中国大城市为例,采用定量的社会指标、剥夺指数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省域、城市、邻里等不同空间层面系统研究社会剥夺的定义、类型、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分析邻里环境对个体生活机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有针对性的制定地域反贫困政策。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期望在不同空间层面构建中国大城市社会剥夺研究的框架,促进发展中国家剥夺地理的实证研究,也有助于公平分配社会资源、实现和谐社会。.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国外国内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SSCI收录4篇,国内核心期刊18篇。提交会议论文10篇,并在国际和国内会议上报告研究成果5次。待出版专著1本。正在培养研究生5名,已毕业研究生4名,本科生3名。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奖3项,省部级和市级优秀规划项目奖5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层面, 以三大典型地域、六个代表城市、18个邻里的个体问卷调查数据为对象,六个城市间的社会剥夺集聚程度顺序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类邻里中,社会剥夺在城中村表现最为明显,内城居住区次之,企业配套居住区最低。中国城市居民是否处于社会剥夺状态是体制(户口类型)和家庭(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代表体制因素的户口类型对三类城市的社会贫困均起到影响,东中部城市中家庭因素也有一定作用。体制因素对城中村的社会剥夺起显著影响,而家庭因素在内城居住区和企业配套居住区中作用更大。(2)省域剥夺空间差异显著,以广东省为例,选取13个变量计算社会剥夺指数,社会剥夺得分较低的地方主要集中珠三角,其次是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差异现象也很明显,虽然经济变量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收敛趋势,但社会剥夺指数却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珠三角绝对差异最大,东翼相对较低。这种空间差异现象是由区域社会发展不平等、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城乡差距背后的社会政策共同导致的。(3)以广州市为例,基于1632个居委会的研究显示,剥夺的空间差异最大体现在城乡差异上。(4)邻里影响研究,对广州、重庆的社区比较研究显示,贫困邻里在教育、健康行为特征方面确实对个体和家庭存在影响。(5)反贫困政策分析,提倡中国城市基于社区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域更新和社会融合政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多元量化模型的大城市贫困居民健康的邻里影响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地域差异的城市文化适应研究
不同地域益智品质差异形成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粮食进口来源布局对中国粮食进口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地域季节差异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