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暖池(WPWP)是全球最大的热源,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焦点。WPWP区域的次表层异常海温沿赤道温跃层曲面东传是导致ENSO循环过程的重要机制,以WPWP为关键区域,在赤道与北赤道流区(10 N左右)构成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信号通道,形成了ENSO循环过程的基本框架。然而,根据能量守恒,要维持ENSO过程的循环,就需要一定的外来能量补充。但迄今为止,除了在信号通道中,沿北纬10 N左右的异常海温西向传播导致WPWP异常海温变化以及对ENSO的贡献外,对于其他的影响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TAO等实测资料深入研究WPWP区域次表层海温场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真实客观地揭示WPWP区域异常海温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机理,深入研究其对两种不同类型El Nino的贡献。为ENSO循环过程的深入研究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两类ENSO事件的变化对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重要影响,并且东部型和中部型ENSO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弄清其影响机制对我国气候预测及防灾减灾有重要作用。本项目就是要通过TAO等实测资料深入研究WPWP区域次表层海温场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真实客观地揭示热带太平洋异常海温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机理,深入研究其对两种不同类型El Nino的贡献。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2009-2011年的整个ENSO循环过程(一次暖事件、一次冷事件)的赤道太平洋西太平洋海温场及风场变化特征的研究,得出了两类ENSO过程中,海温传播过程的差异,以及纬向风场变化存在差异的重要结论。两类ENSO过程中海温传播的相同点是,在ENSO事件的初期,异常海温从暖池次表层沿“热带太平洋异常海温信号通道”向东传播,导致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增暖。不同点是,在中部型事件时,赤道中太平洋出现一强的纬向风距平,使得在中太平洋产生辐合或辐散,导致中太平洋表层异常增暖或变冷;而在东部型事件时无此特征。这些成果为ENSO循环过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两类ENSO的准确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瞬态波位移场计算方法在相控阵声场模拟中的实验验证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基于近似L_0范数的电容层析成像敏感场优化算法
暖池El Nino/La Nina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气温的影响
南海表层海温对两类El Nino Modoki(I 和II)的响应及反馈机制
两类El Nino事件对华南地区台风登陆的影响及其预测系统
印太暖池区域海温经向结构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