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合酶是生物进行能量代谢的关键酶,目前研究表明ATP合酶不仅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也会异位分布在细胞膜上,其可溶性的F1部分暴露在细胞表面,作为细胞膜的受体。有学者证实在小鼠和人等物种的细胞表面ATP合酶定位在质膜的脂筏(lipid raft)上,而脂筏在流感病毒、HIV、SARS、登革热病毒等的侵入、装配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得到F1-ATP合酶β亚基参与了WSSV感染,并且分布在对虾鳃组织的质膜和血细胞的表面,它与参与细胞分化的Astakine (螯虾因子)也具有特异性相互作用。本项目围绕WSSV可能依赖ATP合酶定位到宿主细胞表面,并通过脂筏介导的内吞或融合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在细胞、蛋白水平研究细胞表面ATP合酶在WSS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为阐明WSSV感染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对虾F1-ATP合酶β亚基(ATPsyn β,BP53)可能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受体蛋白。为进一步解析BP53与WSSV感染相关的生物功能,并为阐明WSSV感染的分子机制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本项目围绕WSSV、ATP合酶、脂筏,在细胞、蛋白水平研究细胞表面ATP合酶在WSSV侵染宿主的作用展开研究。1、WSSV可能以内吞途径侵染宿主细胞。脂筏结构富含胆固醇和鞘脂,参与多种病毒的侵入、组装和出芽。通过免疫杂交和免疫共定位研究,我们发现BP53存在于脂筏结构域中并与其中的两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另外,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WSSV的粘附蛋白VP37和VP28可以介导宿主细胞的内吞,而这两种蛋白又是BP53的互作蛋白。结合VP37/VP28、BP53和脂筏之间存在的互作关系,推测WSSV通过脂筏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宿主细胞。2、WSSV结合和感染需要消耗宿主ATP能量。在很多囊膜病毒的结合、成熟、组装和出芽阶段都需要ATP能量。在本项目研究中首先通过生物发光检测实验,在贴壁的对虾血细胞上清中检测到ATP合成,并发现WSSV的体外结合和自然感染都会显著降低血细胞体外的ATP产量。另外,通过RNAi干扰掉对虾体内bp53基因,抑制其转录表达,可以引起100%的对虾死亡。这些研究数据进一步证实bp53在维持对虾正常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说明WSSV感染宿主时,可能通过与ATPsyn β相互作用扰乱宿主的能量代谢机制。3、螯虾因子(astakine,AST)和WSSV共用BP53为受体,AST可能参与宿主抵御WSSV的感染。通过结合实验和免疫共沉淀我们发现AST和VP37竞争与BP53的结合,而两者之间不能相互结合。通过体内中和实验证实人工注射重组AST蛋白可以降低宿主对虾对WSSV的易感性,延长WSSV感染后对虾的存活时间。用RNAi消减AST基因的转录水平则会显著增强WSSV的感染强度,缩短对虾存活时间。这些研究结果提示AST可能参与宿主的抗病毒免疫活动。.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推论WSSV以对虾细胞表面的ATP合酶β亚基为受体,以脂筏介导的内吞作用入侵宿主细胞,在其结合和增殖期间大量消耗宿主ATP能量,并利用其粘附蛋白VP37竞争AST的受体ATP合酶β亚基,进而干扰宿主细胞分化,扰乱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对虾触角腺在WSSV侵染及疾病暴发中的作用研究
对虾凝集素补体途径解析及其在WSSV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对虾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及其在WSSV感染中的作用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侵染过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