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是一种危害最大的对虾病毒,至今尚无有效防治的方法。虽然这几年国内外在WSSV纯化、基因组测序、结构蛋白鉴定和功能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对WSSV侵染过程仍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有许多关键步骤及问题需要揭示。对于有囊膜病毒来说,其侵染细胞的过程包括了吸附、进入、脱壳,也是病毒生命周期极其关键的过程。比如WSSV最先侵入哪个或哪些靶器官或组织?病毒如何突破靶细胞的膜,以及病毒遗传物质如何入核?在病毒侵染过程中哪些宿主蛋白被病毒所利用?由于目前对WSSV侵染过程了解极少,不利于病毒防治措施的设计和实施,因此我们拟针对上述问题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上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WSSV侵染过程的本质,又有利于找出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靶位,提出有针对性的阻断策略,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病毒病的目的。
本基金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展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侵染途径的研究。结果显示病毒主要通过口腔和鳃入侵宿主,而不能穿过体表(甲壳)几丁质层,并随血液循环进行全身感染。此外,研究发现当海水中病毒浓度低于102 virions/L时,对虾没有感染病毒;当病毒浓度达到103 virions/L以上时能引起对虾感染,而核衣壳则不具有感染性。WSSV在对虾消化道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完整的有囊膜病毒粒子能粘附在食道内壁上,有一些似乎已嵌入内壁。.随后,本基金研究了WSSV入侵活体及原代培养的螯虾血淋巴细胞和造血组织细胞的方式和增殖状况。电镜结果显示,在感染病毒后,血淋巴细胞伸出伪足包围病毒,将其吞入细胞内,形成较大的吞噬泡。而病毒入侵造血组织细胞时先吸附在细胞的表面,然后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包有病毒的小膜泡,从而进入细胞内;在病毒感染后12 h,造血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中开始出现子代病毒,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成簇的排列整齐的子代病毒粒子。而在血淋巴细胞的核中始终没有子代病毒在出现。尽管我们发现病毒的一些重要基因能在二种细胞中得到转录,但荧光定量PCR证明WSSV基因组仅在造血组织细胞中复制。此外,我们发现完整WSSV病毒粒子、核衣壳、紫外灭活病毒和多聚甲醛灭活病毒均能被血淋巴细胞吞噬进入胞质,但仅完整病毒粒子和紫外灭活的病毒可以进入造血组织细胞。说明病毒进入血淋巴细胞主要借助非特异性的吞噬机制,而病毒入侵造血组织细胞则需要囊膜蛋白介导,暗示病毒的某种或某些囊膜蛋白在侵染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异质环境中西尼罗河病毒稳态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射流角度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入胞机制研究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microRNAs对Toll通路的调控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蛋白对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抗原表位基因的淘选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