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脊柱畸形需要借助全椎体截骨方能完成满意矫形,但在矫形过程中极易出现灾难性的截瘫并发症,究其原因是无法准确把握对截骨间隙的加压和撑开幅度的量化标准。我们率先提出了脊髓容积概念,利用核磁共振影像和CAD-RP数字技术测量计算脊髓容积,并筛选出最佳的测量方法与计算模式;利用动物实验获得脊髓容积过度变化导致瘫痪发生的可靠证据,摸清截骨单位高度内脊髓容积变化的安全值范围;从而根据矫形前的脊髓容积,设定矫形后的脊髓容积,并由设定的脊髓容积数值推算对应的矫形截骨间隙高度,从而得出截骨间隙加压和撑开幅度的理想数值;最终建立一套针对重度脊柱畸形安全矫形的量化方法和标准,规范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操作,全面提升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安全性。
对于重度脊柱畸形,往往需要通过相邻多个椎体的连续VCR截骨来矫形,而手术最大的风险就是矫形过程中出现截瘫。这可能与脊髓过度撑开或过度短缩而造成脊髓容积改变有关。本研究主要通过羊的实验研究及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脊髓撑开、短缩的过程中脊髓容积变化与脊髓损伤的相关性,从而确立脊髓撑开和短缩的安全范围,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截瘫这一严重并发症。首先,建立了应用Mimics测量脊髓容积的方法,经临床测量、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信。其次,进行山羊模拟手术试验,最终8只山羊顺利完成脊髓短缩试验,8只山羊顺利完成脊髓撑开试验。平均脊髓短缩距离为23.6±1.51mm,与截骨区域单位长度(1mm)内脊髓容积变化值具有很强相关性(r=0.95,p<0.001),与T10椎体高度具有较强相关性(r =0.79,p=0.02)。截骨区域单位长度(1mm)内脊髓的变化值最为明显,为142.87±0.59mm3,脊髓的短缩的极限距离大约为106%截骨椎体高度。平均脊髓撑开距离为11.8±3.65mm,与截骨区域单位长度(1mm)内脊髓容积变化值具有很强相关性(r=-0.952,p<0.001),但是与T10椎体高度、节段区域高度、椎间盘高度、节段区域单位长度内脊髓容积变化值没有相关性。再次,回顾性分析了26例重度脊柱畸形病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16.4岁,其中25例行脊髓短缩手术,1例行脊髓撑开手术。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脊柱畸形矫正手术,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25例脊髓短缩的患者截骨区域单位长度(1mm)内脊髓容积变化值平均值为110.87 ± 1.22 mm3,平均短缩距离为31±1.45mm。而1例脊髓撑开距离为11.2mm,截骨区域单位长度(1mm)内脊髓容积变化值为8.2 mm3。最终确定修正值为脊髓短缩截骨区域单位长度(1mm)内脊髓容积变化值的修正值我们定为110 mm3,而脊髓撑开单位长度(1mm)内脊髓容积变化值定为8mm3。最后,对其修正值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术前通过修正值计算出山羊的短缩或撑开距离。结果8只山羊均成功完成试验,均按照术前计算结果进行短缩、撑开,术中均未发生体感诱发电位信号预警,术后2天8只山羊的运动分级(Tarlov分级)均为5级。因此,我们认为,修正值是基于动物实验、临床病例回顾基础上提出并验证,可作为重度脊柱畸形安全矫形的重要参考指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饮水型慢性氟中毒大鼠硬组织氟蓄积的对比研究
基于脉搏波的中医体质自动辨识系统研究初探
重度脊柱畸形VCR截骨矫形中椎板减压范围与脊柱脊髓安全短缩的量化关系
面向个性化青少年重度僵硬性Lenke 3型脊柱侧凸建模模拟截骨矫形的几何形态与生物力学研究
预测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肺损害的评分系统的建立以及预测功能评估
多次激发扩散成像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矫形脊髓牵张性损伤中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