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从南方街巷狭窄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出发,在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从街区发展、遗产保护、旅游展示、市政管线和防灾疏散等各专业多目标需求的优化协同出发,以构建与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性相适应的交通服务体系为目标。从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出行行为和需求特征入手,在有限的交通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合适的交通模式,最后从道路交通系统、公交服务体系、停车换乘体系以及慢行交通系统等方面设计适应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性的交通服务体系和组织模式,重点探索利用传统街巷体系的慢速微循环机动路网规划和彰显传统风貌的宁静化道路断面及交通设施设计,并通过镇江、宜兴等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践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成果将缓解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交通改善的尖锐矛盾并力求双赢,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提供交通技术上的支撑,其节地性也适用于其他地上地下空间紧张的城市地区。
本项目从南方历史文化街区(城区)历史街巷空间与现代交通需求的矛盾出发,在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兼顾街区发展、遗产保护、旅游展示、市政管线和防灾疏散等各专业多目标需求,研究并构建了与历史文化街区特殊性相适应的交通服务体系,完成了计划任务书的预定目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十个方面:(1)构建了历史街区适应性道路交通的技术哲学理论;(2)调研总结了历史街区道路交通的现状问题并分析了其多元化的目标诉求和对策;(3)建立了历史城区(街区)交通供给特征与承载力关系理论模型;(4)调研分析了历史城区(街区)的交通行为和需求特性;(5)构建了适应历史城区(街区)的供需双控的交通组织模式;(6)提出了历史街区(城区)交通需求管理的适应性方法;(7)提出了历史城区(街区)交通服务体系设计方法;(8)提出了历史城区道路交通设施配置与合理利用方法;(9)提出了基于街巷体系的历史城区交通微循环路网规划设计方法;(10)提出了历史街区的地区交通规划和区内慢速宁静化交通组织方法。.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一定的创新性,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提供了道路交通理论和技术支撑,在项目组承担的南京、肇庆、宜兴、高邮、祁县等8个历史城镇、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和名村的保护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其中祁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获2013年度山西省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并作为科研成果“遗产类建筑综合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一部分获得201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外,出版专著《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交通和市政工程技术研究》1部,完成博士论文《历史城区交通组织模式与设施配置方法研究》1本,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EI检索1篇,核心期刊7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保护——一个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岩溶区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表征与非表征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综合保护研究 —以北京不同功能类典型街区为例
基于遗产价值评价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保护技术研究
社会转型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理论及方法研究
多源大数据支持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客流时空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