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絮凝剂(MBF)具有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可弥补传统无机、有机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不足,对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备MBF常用方法是利用纯菌株在特定培养基中好氧发酵,纯菌株复杂的筛选、保藏及培养过程使MBF成本偏高,成为制约其推广应用的瓶颈。申请人研究发现活性污泥中含有大量MBF产生菌,它们在降解污水中有机物时产生的絮凝性物质与MBF成份及功能相仿;剩余污泥富含微生物和有机物可成为制备MBF的良好原料。本课题拟建立剩余污泥好氧发酵产MBF的方法,解析各种工艺下MBF的构效关系,探讨其产生动力学;明晰MBF产生与发酵后污泥性能的内在关系;优化工艺提高MBF絮凝活性及产率,增强发酵后污泥的稳定性及脱水性能;考察MBF使用安全性及保藏稳定性;剖析其絮凝过程、形态及机理。本课题成果将为利用剩余污泥制备MBF及其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剩余污泥资源化、稳定化和减量化提供新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揭示了剩余污泥好氧发酵产微生物絮凝剂(MBF)的原理,即通过短时好氧发酵培养,剩余污泥中微生物将污泥中吸附的有机物部分转为化MBF,提高MBF产率。考察了碳源投加、剩余污泥浓度、污泥初始pH值、溶解氧浓度、发酵时间、钙离子投加和温度等因素对MBF产率的影响,优化了剩余污泥短时好氧发酵培养工艺参数,建立了剩余污泥好氧发酵产MBF的方法;采用优化超声提取工艺从发酵后剩余污泥中提取出MBF。以污泥中有机物含量(VSS/SS)为污泥稳定性的主要参数,通过对提取MBF后泥渣的SS、VSS、VSS/SS等的测定,比较各种短时好氧发酵培养工艺参数下污泥稳定性的差异。.本课题研制的MBF含有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天然有机高分子物质;平均分子量达190万道尔顿,富含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官能团,呈现长链结构;它通过范德华力、化学基团等快速捕集水中胶体物质和重金属离子等,并能快速沉淀分离,从而实现水质净化。.应用研究表明,所制备的MBF可以改善曝气池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有效控制污泥膨胀;对酸性化工废水表现出较好的絮凝效果,在同等投加剂量下,MBF的絮凝效果优于传统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对Cu(II)和Cd(II)的吸附容量分别为427.9 mg/g和344.8 mg/g,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本课题研制的MBF以其绿色、高效、廉价的特点可很好地适用于絮凝和吸附等工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三级硅基填料的构筑及其对牙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流域文化变迁与生态演化相互作用对流域生态政策影响的机理研究——黑河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对比研究
去除藻类所产dEOM的絮凝剂制备及dEOM混凝去除机理研究
剩余生物污泥资源化—生物污泥絮凝剂的研制、构效关系及絮凝机理研究
矿化垃圾对高含固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行为及作用机制
腐殖酸介导促进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耦合污水强化生物除磷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