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创新实践,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并引起国际关注。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以"科学发展观"为审计内容,将审计对象拓展为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契机。本项目拟基于国家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创新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理论,为困扰实践的相关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以DEA方法系统地识别、测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效率,探求优化制度效率的有效机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和2010年独特的研究契机,以各地财政资金配置效率角度考察检验经济责任审计的信号传递效应,进而探索信号传递效应的特征及其机制。本研究对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规律与作用机制、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发展与国际交流能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能为理解如何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安排将中央执政理念有效传递到各阶层政府、提高党政社会管理能力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自发性制度创新,理论研究具有原创价值。本项目基于1999年我国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确定为县处级以下领导干部和2010年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展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为契机展开研究。首先,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创新为起点,确立理论框架,分析其信号传递效应与发展预期。我们基于委托代理、信号理论构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理论框架。从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层组织中道德风险行为治理视角,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信号传递效应:包括信息不对称治理与完善代理人选择机制两个维度,并就经济责任审计上述作用机制有效实现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在新的挑战下更好地发展。其次,对我国审计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博弈分析与实践调研。以广东省为例,在全省范围三次展开较大规模的实践调研,包括现场访谈与调查问卷方法。博弈分析认为,制度间的耦合性问题对审计制度的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实践调研则发现耦合性问题在基层较为严重,突出反映在基层审计人员“说真话”的意愿缺乏制度保障,审计人员提高自身“发现真相的能力”主动性不足。基层审计部门和人员均评价“上审下”制度安排效率显著更高,存在着强烈的垂直管理需求,正是对这种基层制度耦合性问题的真实反应。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审计制度的有效发挥作用,为制度变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考虑,不可忽视对以上两方面影响的预先控制与安排。我们的重点研究内容在于全国范围的实证研究。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客观上有益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但在实践中通常受制于各级政府“一把手”的执政理念;经济责任审计执行则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基于2003-2010年财政审计统计数据,考察经济责任审计执行力度对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首次试图就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信号传递效应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责任审计执行力度越大,下一年财政支出配置效率越高,证实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溢出效应;2005年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后,“溢出效应”更为突出。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独创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提供了初步的经验证据,并为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指出了一个可能的路径。本研究对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规律与作用机制、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发展与国际交流能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能为理解如何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安排将中央执政理论有效传递到各阶层政府、提高党政社会管理能力提供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中国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结构性扭曲的视角
能源价格扭曲下的能源效率测度与反弹效应评估——基于能源要素配置非效率的研究视角
经济责任审计、政府行为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外部审计监督、信息传导机制与投资效率:基于投资机会集视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