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蹼壁虎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我们在前面的研究中,发现秦岭隆起造成的扩散和气候隔离促使无蹼壁虎分为A和B两个线粒体Cyt b支系;两个支系在接触区同域分布;而支系间的遗传分歧达到了14%。文献报道也表明无蹼壁虎种群间存在一些形态差异。但已有的DNA分子和形态学证据还不能确定这2个支系的分类学地位。本项目以无蹼壁虎两大线粒体支系的分类地位为主要科学问题,进行整合分类学研究:形态学特征的比较;建立无蹼壁虎两支系雄性抑制性差减杂交文库,筛选和鉴定精液蛋白基因,获得可能的种化基因;基于种化基因和其他基因的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阐明两大支系间的渐渗杂交格局;界定物种边界。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种群歧异、生态适应、物种形成、二次接触及渐渗杂交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壁虎类物种边界的界定提供科学依据。
对采自A、B两大线粒体支系7个样地的无蹼壁虎样本进行了形态测量和统计分析。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A、B支系的样本在尾长、第四指(趾)长和头宽上存在显著差异。构建了无蹼壁虎雄性成体和亚成体性腺的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从正、反向文库中分别测得1364和905条有效序列,完成了EST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和功能性分析。获得9个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支系间cDNA序列的比较,寻找快速进化区域,用于种群扩增和测序。无蹼壁虎蛋白iTRAQ分析结果显示,雌、雄成体的性腺组织中差异蛋白数量为137个,其中74个为上调蛋白,63个为下调蛋白。测定了无蹼壁虎、粗疣壁虎和中国壁虎的COI基因部分片段,结合其他已知序列,对我国9种壁虎的DNA条码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条码在壁虎属物种中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可以用于物种鉴定。测定了壁虎类4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重建系统发生树,探讨了壁虎类蜥蜴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并不支持根据核基因数据得到的叶趾虎科Phyllodactylidae与壁虎科Gekkonidae的姐妹群关系。利用RT-PCR技术从无蹼壁虎中获得了6个鸟类Z染色体连锁基因的cDNA片段序列,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和选择压力分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无蹼壁虎的遗传结构和建群历史
基于整合分类方法玉米螟种团的物种界定研究及疑难种分类地位厘定
奇蝽次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学及分类地位的研究
黑斑侧褶蛙两支系在中国东北的二次接触区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