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草畜平衡"制度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其根源或许不是国内多数学者所认为的承载力确定的技术、社会或管理层面的问题,而是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否符合目标生态系统特点的问题。本研究将草畜平衡作为一个目标而不是手段,针对干旱半干旱草原变异剧烈的资源时空异质性及不可预测性等非平衡系统特征,从系统外因素对草场载畜量影响的角度,对如何实施草畜平衡的弹性管理,而不是阈值管理,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外饲草的输入对草场生态系统载畜量的长期影响及作用机制;产权变更、生态治理项目对承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拟回答的关键学术问题有个:如考虑系统外因素,新草场生态学理论在草场管理模式方面将做哪些调整和补充?面对资源制约时,来自系统外的物质输入,对目标系统自身生态弹性和恢复力的影响机制是什么?面对来自外部的制度及政策干预,依靠市场机制等外部资输入是否能完全取代原有的社会资本以抗衡系统自身弹性和恢复力的削弱?
本研究针对干旱高寒草原变异剧烈的资源时空异质性及不可预测性等特征,从系统外因素对草场载畜量影响的角度,对如何实施草畜平衡的弹性管理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牧民现行的载畜量管理模式及其经验与局限性;(2)草场流转、生态治理项目对承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3)面对气候变化等导致的资源制约时,系统外饲草的输入对草场生态系统载畜量的长期影响及对目标系统自身生态弹性和恢复力的影响机制;(4)在考虑系统外因素时,起源于非洲的新草场生态学理论在中国草场管理实践中是否适用?(5)面对来自外部的制度及政策干预,市场机制与原有的传统管理习俗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关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牧民现行的载畜量管理更多的是以畜牧业生产为核心,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牧民的载畜量管理不足以保障草场不退化。(2)具有高度时空异质性的草场生态决定了草场流转的短期行为,由于短期流转行为带来的过牧激励,导致放牧压力向流转草场的转移,因此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并不能够解决由于过牧导致的生态退化及牧民生计下降的问题,市场机制需要同传统的社会互惠机制相结合,前者不能完全取代后者。(3)系统外饲草料的输入总体上提高了放牧系统的生态风险。权衡生态风险和经济效果,仅灾年买草的灵活载畜策略更适宜干旱半干旱草场的放牧系统,以购买饲草作为牧区抗灾的手段时需要慎重。(4)非平衡范式对内蒙古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的年度变化、放牧演替过程的非线性特征、移动和利用草场资源的时空异质性可提高次级生产力,能进行很好地解释,但对于放牧导致的区域性草场退化缺乏解释力度,原因在于该理论对社会系统的生态反馈研究不足,尤其是对系统外资源输入的影响考虑不足。(5)我国草场管理政策一直试图推进并完善草场承包到户的政策,而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是,草场管理政策停留在是否需要承包到户的争议或许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建立有效的资源效用获取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北方放牧草地基于生态系统的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研究
个体创造力:影响因素、深层机制及管理启示
黏弹性薄膜/基底系统界面黏附性能影响因素的实验及理论研究
物业管理生态行为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引导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