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作为公共物品,大多数保护地在承担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兼具为公众提供游憩价值服务的目标。而在实际中,旅游经营作为平衡生物多样保护与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十几年来也被大多数保护地所广泛采用。但是由于保护地旅游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保护地生态破坏、旅游经营效率低下、以及当地社区利益得不到保障,已成为该领域众所周知的难题。本研究将从公共物品供给的角度,从目前实际存在的经营模式中选取股份制和承包制作为对比,通过案例调查,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解答转型期国家所应采取的有效的保护地旅游供给模式,尽管其可能与目前主流公共管理理论所主张的观念并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公共管理理论在保护地及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及研究;最后,在国家层面上,针对实际管理问题,提出转型期保护地旅游供给模式的合理选择与创新建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体系构成与当代演变:以板梁村为例
OTA旅游目的地营销广告的识别与认知-来自眼动实验的证据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研究——从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角度
农村社区自组织能力与公共物品供给关系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共品供给模式分析
西部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及其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