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是临床上发生最为普遍的致病真菌,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主要以三唑类药物进行防治。但是,由于药物长期广泛的使用及其作用位点的单一性,导致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是必然选择,而从中药中寻找新药是一项不错的优先选择。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黄连解毒汤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并与西药联合应用时表现出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其中的作用机制,本项目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药剂处理后真菌转录组的变化信息,应用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方法,进一步获得响应药剂处理的关键基因及调控网络,通过基因敲除、基因替换、蛋白表达和代谢分析等方法对基因及蛋白功能进行研究,以期最终确证药剂作用机理,从理论上阐明黄连解毒汤对西药的增效作用,为临床耐药问题监测工作的开展,及新药物开发和新型治疗方案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古方的现代化应用提供新的研究平台和思路。
白念珠菌是人体常见致病真菌,可以导致浅层感染、系统性感染,危及生命。白念珠菌的治疗以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为主,但是抗真菌药物种类有限,并随着长期使用,药物耐药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黄连解毒汤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由4种中药材:黄连,黄芩,黄柏和栀子按照3:2:2:3的比例混合而成。在中国广泛用于胃肠疾病、炎症、心血管疾病及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治疗。最近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对须毛癣菌和白念珠菌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黄连解毒汤作为一种成分复杂的中药混合剂,它的抑菌作用与它复杂的成分有关,但是它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本项目中,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黄连解毒汤处理前后白念珠菌的基因表达变化。在本次测序中共鉴定到6057个蛋白编码基因,73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700个上调基因,35个下调基因。由于唑类药剂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它可以抑制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因此,白念珠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的23个关键基因的表达量也在本文中进行了分析。8个基因的表达量在黄连解毒汤处理后上升了2倍以上,其中ERG6和ERG2表达量上升了3倍以上。23个基因中没有显著表达下降的基因。此外,在32个与白念珠菌多药抗性相关的基因中(例如ABC转运蛋白和MF家族)有7个基因表达上调了3倍以上。黄连解毒汤参与了包括DNA复制、转运蛋白活性在内的26个信号通路。本课题的实验结果给黄连解毒汤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黄连解毒汤对白念珠菌组蛋白ε乙酰化信号途径的调控研究
黄连解毒汤治疗脑卒中的定量组分配伍研究
黄连解毒汤自沉淀物质基础、形成机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黄连解毒汤调控SHR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