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疾病,仅美国每年有25万人次发病,80岁以下的男性人群中10.7%患有此病。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梗致死达10万人/年。凝血因子Ⅴ( FV) 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因子,参与形成激活凝血酶原的转化复合物。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活性蛋白C(APC),通过水解FV将其灭活维持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目前已发现FV基因存在诸多突变和多态性,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我们观察到在云南省高原地区DVT发病率高于国内流行病学的发病率并存在种族间差异,但其机理目前尚无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我们拟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研究云南省高原地区DVT病人中FV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测定FV基因活性和活性蛋白C抵抗(APC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从而探讨凝血因子Ⅴ多态性、活性与高原地区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目前已知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中,活性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是引起西方人群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重要原因。研究证实西方人群FVL携带者的VTE初次发病率为21.4%。VTE患者中有20%~60%发现APCR,90%以上的APCR由FVL引起。我国目前未发现FVL突变,已发现的FV其他基因突变(如Arg306The,Arg306Gly,Ile359The,Asp79His,His1299Arg等)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与中国人群APCR或VTE有关。本课题希望探讨云南VTE患者和普通人群是否携带FVL,并分析FV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云南省VTE患病率有关。课题通过收集98例VTE患者和100例正常者血样,设计FVL相关引物,PCR扩增相应的片段,纯化后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酶切分析,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对PCR-RFLP结果进一步验证。结果发现:1. VTE组中发现3例FVL杂合子,未发现FVL纯合子;对照组中均未发现FVL纯合子或FVL杂合子。FVL杂合子在VTE组和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2. 其他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的因素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数等,在VTE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本课题在云南98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发现3例在中国和亚洲地区极少发现的FVL杂合子。但现有的依据尚不能排外FVL与云南地域或环境因素有关的可能,以及在一定地理或人口分布区域内影响VTE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深静脉血栓易感基因与危险因素相互关系研究
microRNA作为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脑浅静脉血流动力学与脑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研究
ADAM 10在胰腺癌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