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陕西省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为背景,以区域公众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为导向,为增进对区域公众人地关系感知(人地观)及其全球变化适应行为的理解,依据"表述优先"的方式和统计学方法,设计并校验区域公众人地观和全球变化风险感知的测评指标体系,开展对研究区的公众相关感知的社会调查工作,揭示区域公众人地关系感知、全球变化风险感知和适应过程的基本特征、区域差异等宏观表现及其地理意义,解析其影响因素并概括其形成机制,揭示区域公众采取适应行动的意愿和对全球变化科学适应对策的认同程度,进而推动对增长方式转变的区域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人们采取适应行为的"击发"机制,推动对我们自身与人地关系的调控,推动区域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有序适应,形成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人的感知与行为侧面完善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人地关系理论。
适应是应对全球变化的两大策略之一,已经成为目前与未来研究的重点。为了增进适应变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本课题从感知的视角,以陕西省及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区,通过设计并校验测评指标体系,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全球变化事实、民众的风险观与人地观、民众的气候变化感知与应对行为等的基本特征及相互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秦岭南北气候增暖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之后,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 10℃的日数和积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存在着季节和区域差异。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秦岭以北气温与热量资源增加幅度要比秦岭以南稍大。.(2)气候暖化导致夏粮小麦种植制度发生明显变化,秋粮受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夏粮,近50年来宝鸡市气候生产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降水呈减少趋势所致。.(3)实证显示用统计平均的方式获取人群信息是可行的,为适应环境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4)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风险观、人地观对气候变化感知均有显著影响。.(5)不同区域的公众对气象灾害、温度和降水的感知有显著差异。关中地区的公众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的感知最强,对应的陕北与陕南地区没有显著差异。温度和降水感知方面,由强到弱依次是关中、陕南、陕北。.(6)居住环境感知、气候变化的感知、关心程度、社会信任、政策评价、责任感对公众的响应行为有显著影响。其中,“政策评价”影响最强,“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对气候变化的关心”影响较强。责任感和对温度和降水的感知对响应行为有促进。居住环境的感知、社会信任的影响较弱。“气象灾害”对公众的响应行为没有显著影响。.(7)陕北公众的响应行为意愿最弱,关中与陕南没有显著差异。.(8)存在四种气候变化的响应类型:消极型(10.5%)、怀疑型(30.5%)、矛盾型(34.8%)和积极型(24.2%)。响应类型与其居住区域显著相关,由北向南,怀疑型人群占样本比例依次减小,积极型人群占样本比例依次增大,矛盾型人群占样本比例先增大后减小,消极型人群占样本比例先减小后增大。陕北主要是怀疑型和矛盾型人群,关中主要是矛盾型和怀疑型人群,陕南主要是矛盾型和积极型人群。.(9)人地观对气候变化应对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应对意愿对应对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人地观对应对行为的直接影响十分微弱。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雾霾感知风险与公众应对行为的实证研究
风险感知视角下的战略环境评价公众参与模式研究
危机情景下公众风险感知的动态评价与调控策略研究
人类感知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对比研究-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