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感知视角下的战略环境评价公众参与模式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60161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19.00
负责人:何佳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包存宽,王珏,杜炎强,郑欣璐,汪涛
关键词:
战略环境评价风险感知公众参与
结项摘要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aw has clearly defined the process and scope requirement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as a necessary component for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SEA) at plan level. In practice, however, public participation was mostly conducted as procedural routine to meet regulatory reporting requirements without any deep-dive review on its real functionality or effectiveness. To meet the emerging needs in recent years arising from the NIMBY (Not-In-My-Back-Yard) challenges, this project attempted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scrutiny and research on SEA public participation viewing from multiple angels (e.g. risk perception, policy assessment, etc) through revealing existing deficiencies associated with current SEA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cess and create a new participation module embedded with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s covering both environmental impact objectivity and public perception subjectivity. The assessment details included: (1) Re-defin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SEA public participation (e.g. objective, content and functionality) based upon the principle to minimize risk perception gaps; (2) Study scopes and feature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by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amongst public risk perceptions and real impacts; (3) Analyze the dynamic evolve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during SEA processes to identify varied public risk perception categories and thereby differentiate participation model designs; (4) Review the sui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oposed models through case studies.

《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规定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需涵盖公众参与的程序和内容。在实践层面,公众参与的开展通常仅是满足法律要求,在功能和有效性层面形同虚设。本课题结合邻避危机的时代背景,针对当前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公众参与科学依据不充足、参与过程不规范和参与实效性较差等问题,基于风险感知和公共政策评价等多学科视角对当前战略环评公众参与进行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构建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客观性和公众感知主观性的公众参与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缩小公众风险感知差距的原则重新理解和阐释战略环评公众参与的目的、内涵、功能等基本属性;2)基于公众环境风险感知距离与环境影响范围的空间聚合分析,研究公众参与的范围及重点对象;3)分析在战略环评过程中,公众风险感知水平的动态演化,识别不同类型公众的风险感知敏感区间,构建差异化的公众参与模式;以及4)基于案例实证研究,分析模式适用性和有效性。

项目摘要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环境评价必然兼具科学与民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重价值诉求,如何基于公众特征准确定义其在环评过程中的角色,提高公众参与的实质效果,成为学界倡导合作治理、反思精英决策模式之弊端的首要任务。本研究就是针对当前环评实践中公众参与的科学依据不充足、参与过程不规范和参与实效性较差等问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风险感知的理论框架,对公众的环境风险、公众参与的意愿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针对不同特征的公众制定具有差异化的风险沟通或公众参与的模式和策略。具体内容包括:. (1)在总结大量环评案例的基础上提炼了基于“冲突维度-参与程度”的划分框架对当前公众参与的模式进行类型学研究,分别总结每种模式的特征以及实质效果,认为协作式是公众参与发展的趋势,并且在实践中,不同模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2)基于东能源规划环评课题开展公众参与环境评价的意愿-行为的初步研究,发现在实践中普遍存在高意愿-低参与的现象,并且结合各地市环境质量特征,发现环境污染越严重的地方,公众参与环评的意愿和行为会越强烈。. (3)在经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在经典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风险感知的变量,构建了“感知-意愿-行为”的理论框架对环境敏感项目中环境评价公众参与行为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开展系统研究。. (4)基于地理-环境特征设计了分层抽样调研方案,经过多轮科学抽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环境敏感设施周边公众风险感知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风险感知对于公众参与和邻避行为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风险感知通过主观规范影响公众参与行为的意愿,这意味着通过社区参与、名人效应可以增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同时风险感知对于邻避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影响路径同样是通过社会主观规范,但是风险感知对于邻避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邻避行为的控制变量是知觉行为控制,这意味着风险感知仅是邻避行为的心理诱因,但是邻避行为的产生需要行为主体具备一定社会资源且对自身能力比较有信心的条件下才会产生。. (5)提出了基于“风险感知-协商沟通”分析框架的参与策略以及保障机制。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2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DOI:10.11999/JEIT150995
发表时间:2016
3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4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5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DOI:
发表时间:2022

何佳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信息干预视角下公众大气污染风险感知与应对环境行为引导政策研究

批准号:71804182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王文文
学科分类:G0412
资助金额:19.6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危机情景下公众风险感知的动态评价与调控策略研究

批准号:71373250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魏玖长
学科分类:G0409
资助金额:5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公众参与环境下基于在线评价/评论信息的决策分析方法研究

批准号:71571039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樊治平
学科分类:G0103
资助金额:49.3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基于公众认知视角的邻避项目环境风险评估与治理研究

批准号:71671080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刘小峰
学科分类:G0107
资助金额:4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