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激素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 BRs) 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过去十几年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一条从细胞表面受体BRI1接受信号,到细胞核内靶基因表达等完整的BR信号转导通路,其中转录因子BZR1/BES1的脱磷酸化状态决定着基因转录的活性。我们前期工作在基金委的支持下,终于找到了使BZR1/BES1脱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PP2A这一重要的信号组分。PP2A全酶由三个亚基组成,其中调节亚基B'中的若干亚型与BZR1互做并使其脱磷酸化,是BR信号途径的正调节子,但拟南芥中9个B'亚基的生物学功能并不相同。本项目就是在这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B'亚基中不同亚型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BR信号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对已经产生表型的两个正调节因子α和 β亚基开展研究,深度解析它们在雄配子体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将对η和θ两个负调节子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
花药发育及花粉的成熟过程复杂,涉及到激素调控,细胞间通信,及不同发育阶段的顺序转录调控等。多个转录因子参与其中,但是关于这些转录因子的活性是如何被调节的很少有详细的描述。之前的研究表明蛋白磷酸酶PP2A调节亚基α 和β是油菜素内酯(BR)信号通路的正调节子,它们在营养生长期通过使转录因子BZR1脱磷酸化而激活BR响应基因的表达,促进植物生长。本项目中,我们研究了PP2AB'α和β亚基在花药发育过程的作用,它们功能冗余地调节减数分裂之后小孢子的发育。首先通过遗传分析和表型观察,确定αβ双缺失突变体花药在四分体(第7期)及以后出现异常,最终产生大量体积小或细胞核无染色的花粉,只有极少数花粉粒正常;传递效率实验表明双突花粉败育是由于孢子体发育异常导致的,而不是配子体的问题。花药切片观察发现从第7期开始绒毡层细胞出现空泡化,小孢子部分降解,随后绒毡层细胞形态明显异常,导致花粉粒败育;原位杂交和荧光标记表明α和β正是在第七、八期花药绒毡层中和小孢子中表达;比较Col-0,b’αβ,bzr1-1D和b’αβ/bzr1-1D四种花药表型发现:bzr1-1D花药硕大,b’αβ花药弱小,αβ/bzr1-1D 三重突变体与αβ双突变体花药一样弱小,Western 结果显示,在bzr1-1D 中脱磷酸化的BZR1在αβ/bzr1-1D 中又被高度磷酸化,说明bzr1-1D促进花药发育依赖PP2A对其实行的脱磷酸化作用。利用RNA-seq比较四种基因型1-11期花药中RNA差异表达谱,结果显示,半胱氨酸蛋白酶编码基因CEP1在bzr1-1D 中上调,在αβ/bzr1-1D 和b’αβ 中下调,该基因执行花药绒毡层细胞的PCD过程且也是在花药发育的第7期开始表达,很可能作为PP2A-BZR1通路调节的靶基因。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结果表明BZR1可以结合在CEP1启动子的一个区域,原生质体转化实验表明CEP1在b’αβ中表达水平远低于在Col中的表达。除BZR1外,B’αβ还可能调节MYB80和TEK两个转录因子的活性。因为一方面它们分别与α和β在酵母中互作,另一方面它们调节的靶基因在Col中和在b’αβ 中表达量有明显差异。我们提出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蛋白磷酸酶PP2A非常关键,调控众多的转录因子的磷酸化水平,并影响它们的转录活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候选抑癌基因KRAB-ZNF671启动子甲基化在鼻咽癌转移中调控E-cadherin表达的机制研究
拟南芥BZR1相互作用蛋白PP2A在BR信号转导中的调节作用
水稻组蛋白H2B泛素化修饰调控雄配子体发育的分子机制
蛋白磷酸酶PP2A催化亚基β(PPP2CB)调节红细胞发育与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蛋白磷酸酶PP2A缺陷导致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动物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