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城市交通高度混合的特点以及交叉路口等典型交通瓶颈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城市交通畅行的主要因素的现状,本项目将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运筹学、交通工程学、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调查并分析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交叉路口附近的行驶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微观模型入手,通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相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符合我国城市交通基本特征、能够刻画混合车流演化特性的交通流理论模型;深入研究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机理,揭示由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组成的混合交通流在交叉路口附近的演化机理,找出影响交叉路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探寻控制交叉路口处混合交通流的方法和管理策略,进而为交通工程、管理部门的规划、设计和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发展。
自立项以来,项目组根据研究计划,针对一些典型的交叉口和路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交通数据调查,同时通过资料查询、与相关部门合作,取得了大量与交叉路口、路段和其他道路瓶颈交通流特性的相关数据。在对交通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组成的混合交通系统、机动车和行人组成的混合交通系统进行了理论建模和交通流特性分析;以构建的理论模型为工具深入研究了车流在交叉路口等典型瓶颈处的动态演化特性,探讨了改善车流演化状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的控制方法。此外还对公交线路、行人疏散等问题展开了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的计划内容。共计发表或接受发表标注论文24篇(SCI 13篇,EI8篇,ISTP 1篇);出版教材1部;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基础研究类)1项;组织或协助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4次;依托本项目培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香江学者1名;培养博士生4名(毕业1人,在研3人),硕士生10名(5名已毕业、5名在研)。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信号交叉口行人和非机动车流量采集方法研究
我国城市道路环境下行人与非机动车对机动车行驶行为的作用及其效果评估
非机动车和行人影响下的动态交通分配问题研究
信控交叉口混合非机动车群体过街行为机理及通行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