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侵袭性和血管生成活跃是恶性胶质瘤的显著病理学特征,并是其复发的关键因素。我们研究发现,胶质瘤瘤周脑组织内富含侵袭性生长的胶质瘤干细胞(GSCs),这些GSCs不仅具有自我更新、高成瘤、耐药、抗放疗等特性,而且具有诱导血管生成作用;新近依据其侵袭异质性而获得高侵袭性GSCs (invasive GSCs, iGSCs)亚群,发现iGSCs呈CD133+/ CXCR4high/Cx43low表型,存在细胞间隙连接通讯障碍。我们推测,胶质瘤组织和瘤周存在的这些iCSCs可能是胶质瘤复发的主要根源。本项目以此为基础,以"iGSCs侵袭特性―iGSCs细胞通讯和促血管生成在侵袭中的作用"为主线,以趋化因子受体活化和细胞通讯障碍为切入点,开展胶质瘤复发的分子机制研究,期望在认识GSCs生物学特性、揭示胶质瘤侵袭和复发机制上取得突破,并为临床预测肿瘤复发、指导个体化治疗以及探索诊治新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本项目已按计划完成所有研究内容,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在侵袭性胶质瘤干细胞(iGSCs)研究模型、侵袭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研究了肿瘤干细胞的空间分布特点和侵袭特性,发现iGSCs主要分布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交界区域;分选鉴定出iCSCs,并建立了研究肿瘤干细胞侵袭特性的斑马鱼模型;发现iGSCs不仅可通过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高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而促进血管生成,还能够通过其表面VEGFR2激活,直接分化为内皮细胞或构建血管拟态而参与肿瘤血管新生,进而提出了肿瘤干细胞始动和参与肿瘤血管新生的三通路机制;发现iGSCs Cx43低表达以及细胞通讯异常在是其高侵袭性的机制之一;发现高表达miR-20/106 ,从而导致TIMP-2下调以及MMP2和MMP9上调是iGSCs侵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发现了iGSCs 通过TGF-β1通过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从而维持其高侵袭特性。在治疗对iGSC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面,发现自行合成的化合物诺帝(Nordy)在体内和体外均可抑制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诱导其分化,从而发挥治疗效应。在iGSCs标志物筛查与功能研究方面,我们通过基因组甲基化芯片、基因芯片、miRNA芯片和蛋白二维电泳分析鉴定出i GSCs 基因、蛋白表达及表观遗传学特征,发现iGSCs基因组明显低甲基化,多数基因启动子区呈现低甲基化;iGSCs miRNA表达整体呈下调趋势;在蛋白水平,发现与细胞骨架及代谢相关的17种分子呈现上调表达,而另外15种分子表达下降。本项目研究成果共参与会议交流27次,其中大会报告24次。在本项目资助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正式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论文4篇;待发表论文4篇;参编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项目主持人获得全军“育才奖”金奖。培养中国病理研究杰出青年奖1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名,省部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博士后2名,博士9名,硕士6名。省部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5人次,全国优博提名奖获得者1名。项目负责人带领的团队获全国首批“国家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平行图像:图像生成的一个新型理论框架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血管拟态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恶性胶质瘤发生、侵袭过程中Brevican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新型负性共刺激分子在恶性脑胶质瘤干细胞免疫逃逸中作用的研究
脑肿瘤干细胞的浸润与远距离迁移在胶质瘤复发中的关键性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