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约50%死于猝死,主要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时左室电生理重构引起的区域性复极差异(复极离散)及传导异常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心室失同步化加剧区域性电重构,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加猝死。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拟通过消融左束支和高频心房起搏建立失同步化心衰的犬模型,观察左室心肌区域性电生理重构;使用单向动作电位(在体)和膜片钳(离体)技术,以左室前壁(最早激动部位)和后侧壁(最晚激动部位)心肌单向动作电位时程/动作电位时程和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为主要指标,观察给予CRT治疗后左室区域性复极差异和传导速度的变化,并通过膜片钳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跨膜离子流的变化,以论证CRT能够一定程度逆转左室心肌区域性电重构的假说,明确CRT可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心衰时左室电生理重构引起的区域性复极差异(复极离散)及传导异常是其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主要原因,心室失同步化加剧区域性电重构,加剧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首先,本项目通过消融左束支和高频心房起搏建立失同步化心衰的犬模型,观察左室心肌区域性电生理重构,结果提失同步化心衰左室前壁和左室后壁的跨膜离子流及其蛋白表达明显不同;然后使用单向动作电位(在体)和膜片钳(离体)技术,观察左室前壁(最早激动部位)和后侧壁(最晚激动部位)心肌单向动作电位时程/动作电位时程明显不同,并且两部位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也不同;最后给予CRT治疗后观察到左室前壁和后侧壁左室区域性复极差异趋于缓和,传导速度的差异也趋于一致,并通过膜片钳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跨膜离子流的变化也与整体电生理特征的变化一致,从而论证CRT能够一定程度逆转左室心肌区域性电重构的假说,明确CRT可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对犬失同步化心衰心室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心脏电重构及神经激素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左室心内膜起搏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抑制失同步化缺血性心力衰竭促发心脏性猝死的电生理机制
超声心动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最佳参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