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50-1200℃、1.0-4.5GPa下对64个天然岩石样品进行了高压超高压重结晶实验,结果表明岩石随压力的增高经历了角闪岩相、角闪榴辉岩相、石英榴辉岩相、柯石英榴辉岩相到硬柱石榴辉岩相的转变;硬柱石的稳定性证明大别山榴辉岩形成的压力上线不超过4.0-4.5GPa,而多硅白云母在高压超高压下的水化反应特性及结构水的保存是大别山碰撞带未形成钙碱性岩浆弧的主因。在500-900℃、1.0-2.0GPa下44个高压矿物和人工配制高压岩石样品的退变相转变实验研究证实在相同的条件下,高压片麻岩比榴辉岩更易转变成低压矿物组合,从而造成了自然界中榴辉岩与围岩变质作用强度差的广泛存在。实验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机理与性质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历史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岩石高温高压弹性波速研究
大别山典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流体—熔体—岩石相互作用
大别山西段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变质相平衡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