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与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等交织在一起,已成为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障碍之一。本项目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通过税收竞争与要素流动的关系分析,探究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了地区税收竞争的动态演化特征;在地区税收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研究了企业投资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问题;基于劳动力不完全流动下的移民引力模型,对税收竞争、公共福利与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分类回归分析;地区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效率比较,以及地方公共品供给的效率假说和补偿假说的实证检验;不对称条件下地区税收竞争与合作策略选择及其社会福利比较。项目研究的贡献在于发展了地区经济差距的制度和经济基础的一般均衡分析,对完善中国的财政分配体制可能会得出具有前瞻价值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本项目的研究基于促进中国地区间协调发展这一现实经济背景,从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税收竞争与要素流动的关系分析,探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改革建议。项目研究所取得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在一个纳入税收竞争、经济集聚等多种因素的新古典投资决策计量模型中,考察了税收激励对投资地域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在中东部地区经济集聚可为地方财政带来一定的集聚租金,这使地区间税收激励政策呈现为差异化竞争策略;投资的流动性、地区经济基础、投资的产权性质等均对地区的税收激励政策选择有重要影响。.第二,我们构建了一个简单的Euler方程投资模型,在理论上给出了企业投资决策的基本动态最优选择路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投资支出存在着不同程度偏向权益性投资的倾向;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权益性投资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大于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激励、现金流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对各类外部经济冲击均更加敏感。.第三,我们在地方政府内生化财政选择背景下,研究发现地区间财力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的征税努力。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会带来地方财政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而且地方政府的财力改善后,还可能通过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偏离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即存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可替换效应;分区域的分析还表明,越是经济欠发达的财政资金净流入地区,地方政府对基本建设、行政管理支出项目的诉求越强烈。.第四,在一个包含人口流动因素的地方公共品需求决策模型基础上,研究发现行政管理服务的拥挤程度总体上要高于文教卫服务,且在东部省份的行政管理服务的拥挤程度更高,这反映目前地方公共服务的消费壁垒主要是在教育、卫生和福利转移等具有排他性的公共服务项目上。.第五,通过利用长三角部分城市、分省区面板数据证实了:中国的价值链分工地位是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转型的特定阶段有关,长期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中的劳动报酬占比一般呈现U型关系。.本课题研究对理解地区间财政关系和要素流动对中国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相关财政政策制定具有广泛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阶段性研究论文被他人引用60余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要素流动、集聚租金与税收竞争——基于NEG和SCGE的理论模型与政策评估
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差距——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开放经济下中国梯度城镇化探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产业与要素空间流动视角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政策设计研究 - 不完全竞争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