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代多环芳烃(Cl-PAHs)作为多环芳烃的氯代衍生物,有着类似二噁英和多氯联苯的致癌、致突变毒性,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目前国内外对Cl-PAHs的研究还不成熟,总体比较薄弱。本研究拟在建立合理的大气样品中Cl-PAHs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详细调查上海市大气中Cl-PAHs在不同功能区(工业区、交通要道区、商业区、生活区)的浓度水平、时空分布特点,综合气象资料,重点揭示上海市大气中Cl-PAHs的污染特征,与母体PAHs的相关性,进行来源解析,并着重阐述Cl-PAHs在气相/颗粒相之间的分配规律,温度、有机碳(OC)/元素碳(EC)、颗粒物不同粒径范围(PM10、PM2.5)对Cl-PAHs在气-粒两相间分配的影响,初步评估城市居民呼吸摄入暴露水平,从而为科学评估这类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水平和潜在的健康生态风险提供可靠的基础科学数据。
大气有机污染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上海市大气颗粒物PM2.5及PM10中新型有毒有机污染物氯代多环芳烃(ClPAHs)为研究对象,对PM2.5和PM10中ClPAHs及其母体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赋存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上海市采样点测得的24小时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样品的平均浓度分别高于国家PM2.5和PM10日平均标准值的2.59倍和1.5倍。PM2.5与PM2.5的质量浓度比值为0.63,表明颗粒物二次污染和燃烧源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其次PM2.5和PM10中7种致癌多环芳烃(PAH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4 ng/m3和12.6 ng/m3。苯并芘(BaP)为最主要的潜在致癌多环芳烃,且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中,表明细颗粒物对其有明显的富集特征。再次,PM2.5和PM10中20种ClPAH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9.52 pg/m3和12.6 pg/m3,两者比值达81%,表明ClPAHs易于富集在细颗粒物上。在颗粒物PM2.5和PM10样品中,6-ClBaP 和1-ClPyr均为∑ClPAHs中主要的氯代多环芳烃污染物,并可持久存在于环境介质中从而影响空气质量。对ClPAHs及其母体PAHs的浓度水平、PM2.5、PM10的质量浓度,及其总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大气颗粒物PM10样品中,∑ClPAHs, 9,10-Cl2Phe, 3-ClFlu, 8-ClFlu, 3,4-Cl2Flu, 1-ClPyr, 7-ClBaA和6-ClBaP之间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同时与其母体多环芳烃间的关联性也较好。并且,ClPAHs在大气颗粒物上的浓度水平不仅与颗粒物质量浓度有关,也与颗粒物上总有机碳(TC)呈正相关。最后根据所测大气颗粒物中BaP等效毒性当量的暴露浓度,利用终生致癌风险模型 (ILCR),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呼吸和皮肤接触暴露PAHs造成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终生致癌风险大小以年龄段排序为:成人>儿童>青年;而按性别排序则为:女性>男性。所有年龄段的终生致癌风险皆略高于美国环保总局规定的可忽略值(ILCR=10-6),存在一定的人体健康风险,因此需从源头对PAHs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浓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减少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淮河肿瘤高发聚集区污染物暴露组特征分析研究
典型污染区得克隆人体内暴露水平、暴露途径和毒性效应研究
大气中卤素污染物种态的核分析方法学研究及其在大气污染评估中的应用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海洋食物链中的富集与放大特征及人体食用暴露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