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关节炎(OA)是常见的关节软骨退变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的第二大原因。OA早期以关节软骨胶原纤维的破坏和糖胺聚糖的丢失为主,其表现为软骨水肿、软化,此时尚未发生软骨形态学改变,处于病变的"可逆期",如能早期发现,对OA的治疗及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至今尚无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近年来,随着高场强3T MR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软件的升级,dGEMRIC/T2 mapping等功能成像技术同软骨糖胺聚糖(GAG)和胶原(collagen)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备受关注,但目前上述序列多应用于中晚期OA的诊治及软骨再生的疗效评估方面。本课题拟通过建立可逆期软骨退行性变动物模型,利用无创磁共振功能成像(dGEMRIC和T2 mapping)技术分析可逆期软骨基质生化成分改变,并进行两者的相关性实验研究,最终给早期诊断乃至治疗、预防OA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建立成年小型猪正常软骨磁共振成像(T1 WI/T2 WI/PD WI/dGEMRIC/T2 mapping)体系,优化各类序列成像参数,将膝关节软骨分为四个感兴趣区:股骨内髁面、股骨外髁面、胫骨平台内侧面、胫骨平台外侧面的中间1/3部分进行观察,建立猪软骨功能MRI正常值数据库。采用前交叉韧带离断术建立早期软骨退行性变骨性关节炎(OA)模型,术后1W、2W、3W、1M、2M、3M分别进行软骨外观、组织生化、软骨组织学评估,确定可逆期软骨退行性变动物模型观察的时间窗。第二阶段,我们结合软骨生化分析、组织学评估、免疫组化等实验结果,分析 dGEMRIC/T2 mapping显像在OA软骨早期退变阶段的发展变化。研究显示造模术后4W关节软骨出现退行性改变,关节面毛糙、软骨软化,随着时间的延长,甚至出现软骨表面裂隙及软骨缺损等表现;同时软骨生化成分分析及组织学评估显示软骨细胞外基质(ECM)中蛋白聚糖(GAG)含量逐渐减少,染色着色强度降低,并随着退变的进一步加重,出现失染;总胶原含量在退变进程中无特异性降低,胶原排列逐渐紊乱,随着退变加重,Ⅱ型胶原/I型胶原比例逐渐减少。dGEMRIC/T2 mapping显像显示T1,Gd值进行性降低,T2值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T1,Gd值与GAG含量正相关(r=0.888, P<0.001),T2值与GAG含量呈负相关(r=-0.865, P<0.001),胶原含量与T1,Gd值(r=-0.292, P=0.273)及T2值(r=0.232, P=0.388)无显著相关。我们认为利用功能磁共振序列dGEMRIC/T2 mapping可特异性发现早期关节软骨生化成分改变,为OA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髋关节发育不良软骨退行性变可逆性的分子机制
MR软骨功能成像技术与关节软骨生物化学成分和结构变化的相关性
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及相关病理机制的实验研究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马体积、生化改变的磁共振成像及波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