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一个典型的空间行为,是在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解释(环境认知)基础上,产生的空间行为,其时-空间表现即为时-空路径。本项目拟采用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探讨农村劳动力这一微观行为主体的转移就业空间行为规律。以安徽省为案例地,选择三个社会经济背景不同的典型地区,通过环境认知问卷调查、转移就业历程调查等方法获得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借助LISREL、SPSS、ArcGIS等软件工具,研究转移就业过程的环境认知特征、影响因素及环境认知限制,分析转移就业行为的时-空路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和制约机制,进而探讨环境认知对就业决策及就业时-空路径的影响。本研究将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为微观研究视角的拓展,有助于行为地理、时间地理等理论方法的应用领域扩展,同时为城市与区域人口管理提供较为清晰的思路。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是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农村劳动力空间行为过程的微观角度,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解析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行为规律。. 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认为行为地理和时间地理可以作为转移就业空间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据此构建了理论研究框架。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劳动力在个体属性的约束下,通过交通信息途径,对就业地社会经济差距进行认知,作出转移就业决策,产生转移就业行为的;其空间行为过程包括动机、环境认知、空间决策和时空路径四个基本环节;进一步细化了各环节研究的基本指标体系,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 其次,通过对安徽省社会经济环境背景有一定差异的四个样本村的实地调研,获取了基础数据,总结了各样本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行为过程的基本特征。认为:生存动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基本动机,其次是发展动机,精神动机目前还不是重要动机;转移就业环境认知包括就业地形象、就业地距离、就业属性、就业地生活状态、就业地社会自然环境认知五个方面,离家近的大中型工商业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最为倾向的地方;转移就业空间决策包括转移就业信息决策、途径决策、目标决策、方式决策、就业地决策五方面内容,农村劳动力是在目标多样化、“随大流”的状态下,通过亲缘网络,选择距离较近的发达城市就业,形成集聚性较强的打工空间的;转移就业时空路径是农村劳动力对家乡和就业地社会经济环境差异进行反应的结果,具有较强空间粘性、节律流动的特征。. 最后,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机、环境认知、空间决策和时空路径之间的作用关系,总结了其空间行为机制。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机对环境认知进而对时空路径产生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和空间决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认知和空间决策对时空路径产生一定影响;社会经济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动因,交通信息途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动因素,个体属性差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约束性因素。. 该研究将在实践层面为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现实依据,从而有利于城市与区域人口管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工资的影响研究
土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机制、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农村老年人口的劳动力供给
基于角色认知与行为视角的山丘区农村女性就业转移动态机制及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