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文献发现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逐步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会显著影响中国的地区间财政均等化程度和地方政府相关财政行为。但由于采用的计量方法未重视转移支付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对转移支付产生效应的具体机制考虑较少以及在研究中未考虑财政均等化程度的动态变化(财政流动性),其得到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差,且不全面。本项目基于已有文献和实地调研,首先建立理论模型,解释政府间转移支付在中国可能产生的各种效应,以及产生上述效应的具体机制;然后利用县级层面财政收支数据(1993-2007年),采用前沿的计量方法(回归间断点设计方法和变参数模型),并在分析中引入财政流动性,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接着结合调研材料开展案例研究,作为实证分析的补充;最后根据上述研究取得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为改进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和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从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地方政府税收依赖度等多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论机制与实际效应。基于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和全国税收调查等微观调查数据以及其他统计资料,本项目运用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主要研究了:(1)扶贫等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决策的影响;(2)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对地区公共支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税收与一般性转移支付;(4)金融抑制与专项转移支付等政府投资;(5)新形式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税收优惠;(6)政府层级改革与政府间转移支付;(7)财力流动性与政府间转移支付。本项目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国贫县的确获得了更多的财力支持,但其行政管理费用占比增长较慢(相对下降2-2.6%),而生产性和服务性公共支出占行政管理费用的比值增长较快(相对上升约11%和10%)。第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政策显著促进了民族地区公共支出水平的相对提高和公共支出结构的相对优化;该项政策未显著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第三,理论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征收扭曲税会使一般性转移支付产生“价格效应”,而该效应是造成“粘蝇纸效应”的关键因素;实证分析表明,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通过与扭曲税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粘蝇纸效应”,支持了理论研究结论。第四,理论模型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是导致专项转移支付等政府投资规模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第五,中国的间接税税收优惠金额巨大,并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既有稳定物价、刺激市场交易等正面效益,也存在加重中小企业发展劣势等负面效应。第六,考虑财力流动性,政府间转移支付尚未成为影响中国地区间财力不均等的重要因素。最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既促进了县级地区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这些地区的财力增长;但上述促进效应在不同地区其作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本项目已累计在学术期刊和国内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7篇(均标注基金资助),其中在《经济研究》发表2篇,出版专著1本(标注基金资助),超额完成计划书预定的研究任务。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政府间转移支付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了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行为安全损耗和激励双路径管理理论研究
转移支付与政府间财政竞争策略:激励机制与效应识别
基于财政均等理论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与制度优化研究
中国区域能源技术偏向研究:理论与政策含义
中国高铁发展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实证框架、应用拓展与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