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而如何使本土企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则是关系到该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理论命题。近年来主流经济地理学对企业创新的解释过于强调区域层面的影响因子,而模糊了企业内部和区域外部等其它尺度因子的重要作用。同时,盛行的理论无法清晰地判别到底哪些特殊区域因子、它们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在多大程度上对企业创新产生推动或者阻碍作用。本项目从微观(企业内部)、中观(区域内部)和宏观(区域外部)多尺度入手,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方法,结合深度的案例剖析,识别不同空间尺度的因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影响渠道和作用程度,探讨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因子的部门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总结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区域特性,丰富经济地理学和创新理论,并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命题。本项目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建立 “企业微观-区域中观-全球宏观”的多尺度理论分析框架,在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基础上,利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天津、上海四个区域,但企业的空间集聚并没有促进创新产出;(2)企业创新的动力由“企业微观-区域中观-全球宏观”多尺度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且不同尺度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不同。企业微观的影响因素比区域资产、关系资产等区域中观因素以及全球性技术联系等宏观因素更能促进企业的创新表现;(3)企业特性决定了其区位选择、合作对象、知识搜寻的地理和方式等策略考虑,因此企业的微观因素,如发展背景、资源基础、研发强度、市场策略、商业模式决定了区域和关系资产以及全球联系是否能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4)集群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并不一定诱发知识的流动和传播。比如,深圳的本土信息技术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而频繁的生产联系,但由于竞争激烈和企业之间信任的缺失,因此几乎没有知识的交流与联系;(5)企业地理知识搜寻模式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但集群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决定了地理知识搜寻和创新的关系,如本地技术领先者更受益于区外和全球的多样性知识,而技术落后者则仅仅通过获取本地外在知识进行创新;(6)知识并非无选择地溢出。集群企业的异质性使知识在企业间非均匀流动,促进一部分企业而不是全部企业的创新。本项目有以下几点理论意义。(1)本研究破除了新区域主义关于地理邻近的迷信,指出不应该过分强调集群企业的根植性和信任关系,而应更多考虑邻近企业的激烈竞争和相互之间的敌视关系;(2)批判了近年来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认为忽视企业本质和特性来探讨企业之间关系对创新的影响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强调了企业本质和特性在企业间关系建立和创新中的决定性地位;(3)集群文献把企业看成同质的主体,认为知识溢出在集群企业中均质流动。本研究指出由于集群企业的异质性,知识的传播和流动并不均衡,集群中的技术守门者有着重要作用;(4)近年来,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过于强调区域中观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却相对忽视企业微观层面和其它尺度的作用,本研究呼吁建立多尺度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理解企业创新和区域发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企业生态位优化视角下西部原发性企业自主创新成长研究——以广西原发性企业为例
多尺度视角下电子信息产业空间转移过程与机理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企业网络动态能力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互动演化机制研究——以新兴技术产业为例
企业家知识溢出、知识整合对开放式创新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以高技术产业集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