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都市圈、都市带、大都市区和大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间扩张和蔓延,都市农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抑制空间蔓延和促进城乡融合的一种新动力,已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正由过去的理念推广阶段逐步迈向战略规划和实施阶段。但如何基于都市农业进行大都市城郊地区合理的村镇空间规划和重构,却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用的方法。为此,本研究将选取都市农业作为切入点,突破城乡分隔的传统研究框架,以京郊四种类型的村镇作为案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和多利益群体参与式决策方法,将其放入城乡体系中进行整体研究,努力构建出符合产业发展和城乡关系的村镇空间组织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大都市郊区村镇发展的新理念和调控途径,总结出都市农业驱动下各种不同类型村镇的空间组织模式和重构方法,为城乡统筹和健康的城市化发展提供科学方法、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都市农业作为抑制空间蔓延和促进城乡融合的一种新动力,已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项目对都市农业在促进城乡转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1)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07年间北京城乡部门经济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城乡经济关系结构性变动特点。证明了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揭示了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2)结合实地调研基础数据,提出了观光农业园类型划分方法,将北京市观光农业园划分为观光采摘园、农业科技园、市民农园、综合性休闲观光农园和农业公园5种典型类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性观光农业园的经济效益影响因子体系,结果表明:对农业观光园影响因子最大的是经营战略和园区发展环境,其次是区位条件、园区土地利用、政府对园区的支持和园区产品情况等,区域农业发展基础和相关行业组织发育情况对园区经济效益影响较小。(3)探析京郊小城镇的经济地域类型及其发展的动力机制,运用城镇职能分类方法和区位商法,将京郊183 个小城镇划分为四大类型。选取海淀区上庄镇、昌平区小汤山镇和怀柔区雁栖镇来展开实证研究,探析都市农业与村镇建设的互动关系,具体分析如何依托都市农业生产、生态与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优化村镇建设来布局,以此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空间的有效耦合。指出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完善村镇居民点布局规划,为发展都市农业产业腾出空间;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使都市农业产业向园区规模化集中;基于都市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村镇人居环境的整治。(4)都市农业拥有“近距离短环节”的优势。针对食品安全导向下的城市蔬菜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长距离多环节”农业存在的蔬菜安全问题及都市农业在保证生鲜蔬菜品质安全方面的诸多优势,计算了都市农业的食物供给潜力,提出了食物足迹并对北京食物足迹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归纳了保证蔬菜品质安全下的几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提升城市食品安全的保障机制。.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本项目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原定目标,即都市农业在城郊村镇空间组织模式上的作用,从理论、实证和实用性上丰富了都市农业研究,为政策应用提供了手段、方法和途径,而且将都市农业理念和应用深入到城镇可持续发展、未来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村镇形态与空间组织重构、食品安全保障等层面,为我国下一轮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急需进一步研究的新议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近代租界城市日常空间生产与演化 以天津英租界休闲空间为例
事件及事件旅游(E&ET)作用下的京郊村镇空间、文化及经济响应研究
景观格局与过程原理用于京郊农业非点源污染调控机理研究
全球分工背景下产业集群跨区域衍生驱动国内价值链重构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农地流转模式、流转契约与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组合:驱动力、绩效与机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