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古城是建筑学研究的独特样本。本项目是笔者博士论文《从先秦至五代成都古城形态变迁研究》的继续。两个课题衔接一体,建立了成都古城形态从先秦至近代演化的完整序列。本项目试图以新的视角继续研究:以唐末成都古城形态复原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形态复原寻找影响形态生成与变化的因素,还原唐末至近代古城形态演变过程,寻找其演变作用机制。继而,将古城形态演变与当代旧城更新中的城市形态变化过程相联系,利用古城形态演变机制寻找城市更新发展策略。选取唐末成都城市形态做本次研究起点是因为:它既是成都古城形态演变序列中的关键点,又是当时中国营城活动的范例。唐末在全国范围展开的这次营城活动使众多城市的筑城技术、规划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所造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它们在唐以后持续发展的基石,其影响直至近现代。通过揭示唐末成都形态而揭示的中国古代营城制度将有助于理解这类城市的空间形态生成机制,为古城的当代更新发展指出一条道路。
本课题《唐末成都古城形态及后世演变过程复原——兼探古城形变机制在当代旧城更新中的作用》,是以我国城市建设的大潮中所面临的对待城市历史文化的精神和物质遗产时仍然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的现状为背景,期望通过数字化复原技术使古代城市形态的复原研究更为直观,从而向大众更通俗易懂地解答在处理当代复杂的城市建设难题时如何能从城市发展历史中得到有益借鉴的问题。本课题以具有三千年建城史的成都城为研究对象,以虚拟复原城市物质形态为研究的基础工作:以具有古城阶段最终定形意义的唐末成都古城建设为时间起点,包括唐末五代宋、元明清两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复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唐末州府城的筑城制度;二是,古城形态演变的特征及机制;第三是,古城形态演变机制在当代旧城更新实践中的作用。现阶段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一,以《成都古城形态复原设计》为基础,初步搭建了成都古城三维形态数字化数据库框架。复原设计的三维形态已经为成都市规划馆历史展区布展与城市历史三维影片所采纳;二,对古城形态演变机制取得创新性认识:存在一套古城文脉空间系统,它是古城形态演变机制的核心;古城形态演变机制的实质是文脉空间系统的稳定与有机更新。对文脉空间系统的认识,是本课题目前最重要的成果,将在论著《成都古城文脉空间系统》(待出版)中阐述。它的意义在于,揭示古城的文脉空间系统将有力反击城市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有助于建立起古城历史与现代发展的时空关联,使旧城更新建设实施者们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举措具有科学依据和情感体验。以此理论为基础,指导研究生完成了“近现代成都古城文脉空间系统研究”系列学位论文(2014);三,对成都古城的演变特征分阶段作出一定探讨,出版专著《清代地方城市景观的重建与变迁:以17-19世纪成都为研究中心》;四,课题引入研究生设计课开展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主题研究,取得教学科研成果《2011-2014旧城更新城市设计研究生教学研究》(待出版)。本课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并未设定唯一的结果方向,课题起始于从古城形态的三维虚拟复原, 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推动课题内涵不断拓展。研究过程注意把古城复原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大众生活紧密结合,避免学术研究孤芳自赏, 因此,关联了城市规划部门、展览馆机构、旧城更新开发商、市民、高校教师与学生,使得研究者在城形态这一复杂内涵的领域得到一次多方面的思考锻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城市历史景观框架下古城意象的多尺度研究——以北京旧城为例
中国古城防内涝的智慧和经验研究
良渚古城水坝内外沉积物记录的 5 ka 以来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
面向密集点云的古城墙三维裂缝检测及三维形变提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