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电化学氢泵产生催化剂原位吸附氢,消除现有非均相加氢时因氢气传递阻力导致的高压。针对质子交换膜难于100℃以上操作、供氢过剩、吸附氢的加氢与脱附竞争、扩散层传递阻力集中等严重限制氢泵加氢效率的关键问题,本项目提出离子簇结构可设计、易制备的互穿网络非氟质子交换膜,建立催化加氢耦合动力学控制模型,国内外鲜见报道。研究离子簇结构变化的热力学机理及其温、湿度诱导效应,提高非氟膜电性能的温、湿度响应能力;研究非Pt阴极催化剂非氟膜氢泵制氢的电流密度控制机理,调控供氢过剩;研究考虑氢脱附的催化加氢机理,建立制氢与加氢关联数学模型;研究加氢速率及选择性与扩散层孔结构、亲-憎水性及流动状况的关联,设计与非氟膜氢泵加氢相适应的扩散层。建立非氟膜氢泵制氢、非均相催化加氢及扩散层传质相互制约的催化加氢耦合动力学模型,实现加氢速率、选择性及电流效率的可设计、可调控。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开发生物质新能源领域。
加氢是石化和生物燃料行业的重要化学反应,为能源危机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电化学氢泵将现有外部加氢方式中氢气的溶解、传质、解离吸附等过程,转换为电化学原位产生催化剂吸附氢,使氢气在不同相态间的传质阻力不再是控制步骤,消除高压、高能耗和复杂设备性。但目前电化学氢泵操作温度受Nafion质子交换膜限制、供氢过剩以及过程耦合设计匮乏等关键科学问题,成为制约其实用化的严重障碍。. 本项目首先提出离子簇结构可设计的非氟质子交换膜,满足高温、低湿条件下的高电导率、低溶胀。提出互穿网络磺化聚醚醚酮/聚苯乙烯磺酸(SPEEK/PSSA)质子交换膜,25%低湿度下的电导率达到与Nafion 膜相当,而耐热性远高于Nafion膜。提出新颖的两亲性分子诱导调控离子簇形貌,正丁醇(n-BuOH)小分子诱导SPEEK膜的电导率高达0.314 S cm-1, H2不增湿的电池性能优于Nafion膜。针对反应物在阴极扩散层中的传质阻力突出问题,本项目提出了扩散层的亲/疏水性与有机反应物挥发性相匹配的原则,生物油模型化合物丁酮和马来酸的加氢反应速率为~340 nmol cm-2 s-1,达到传统高压非均相加氢的6倍。本项目还利用电化学氢泵的分离和反应功能,设计高效的电化学氢泵过程耦合。提出催化层传质模型,设计非氟膜氢泵,高效分离H2/CO2,低氢混合气的能耗低于传统氢分离技术。进而提出氢分离与加氢反应耦合,非氟SPPESK膜耐有机物溶胀,在高温、高丁酮浓度、高CO2含量时的加氢稳定性显著优于Nafion-氢泵耦合反应器。提出脱氢-加氢一体化电化学氢泵,省去储氢过程、提高反应、分离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实现异丙醇脱氢与苯酚加氢的双反应耦合,研究Pt/C、Pd/C催化剂,高选择性制备环己醇和环己酮。项目在按照原计划执行同时,还与国际研究前沿同步开展阴离子交换膜及CO2加氢研究,以拓展电化学氢泵应用。提出三乙烯二胺交联、双离子聚集等方法制备高电导率、低溶胀阴离子交换膜。研究缓冲层的作用,探讨电化学氢泵CO2加氢中电流过剩问题。. 本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SCI/EI收录期刊论文19/20篇、会议论研究成果丰富了电化学反应器的非氟膜制备、物质传递理论及过程耦合设计文20篇、博/硕士论文2/5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进行国际交流23人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非木材纤维原料在供氢溶剂中非均相催化液化
低氢富CO2含杂石化尾气双膜-电化学氢泵原位分离常压加氢资源化
城市污泥的非均相催化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资源化
甲酸分解制氢非均相催化材料设计和机理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