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拟在多年对杀虫植物筛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开发潜力的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酒药花(Buddleja myriantha)等贵州醉鱼草属植物,对其进行化学成份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着重于寻找具有新颖结构的活性化合物;以棉铃虫、小菜蛾、菜青虫、水稻螟虫等鳞翅目类农业害虫为目标,进行杀虫生物活性筛选,确定其杀虫活性成分,希望筛选获得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1-2个;同时,以固醇载体蛋白SCP-2为靶标,进行昆虫固醇携带蛋白(SCP-2)选择性抑制剂的筛选,希望获得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先导化合物,为发现和创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本研究针对醉鱼草等贵州醉鱼草属植物,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技术对其进行化学成份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针对AeSCP-2蛋白具有结合吸收胆固醇的功能特点,化合物和胆固醇竞争结合并抑制AeSCP-2蛋白活性,本研究以重组昆虫载体蛋白rAeSCP-2为靶标,检查了化合物对SCP-2蛋白和NBD-胆固醇固醇的结合的抑制活性筛选,同时以棉铃虫、小菜蛾等鳞翅目类农业害虫为生物目标,进行杀虫生物活性筛选,确定其杀虫活性成分,对比讨论了SCPI抑制剂和对杀虫生物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1)醉鱼草植物化学成分提取45个不同类型单体化合物:.A).三萜苷元8个,齐墩果酸BJ-05, 白桦酯酸 (BJ-06), 熊果酸(BJ-31), 白桦脂醇 (BJ-1),β-乙酰香树脂醇(BJ-44), β-香树脂醇( BJ-43), α-香树脂醇( BJ-46),羽扇豆醇 (BJ-47-1)..B).黄酮类化合物 11个, 柚皮素(13),芹菜素(15),芹甙元-7-葡萄糖苷(16), 山奈酚(11);大豆异黄酮Daidzein(6), 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BJ-13), 木犀草素 (BJ-12),芦丁(BJ-S), 槲皮素(BJ-9), 橙皮素(BJ-7), 蒙花甙( BJ-2). .C).倍半萜3个:buddledone A(BJ-33), Zerumbone(BJ-35) 和 Buddledin A(BJ-37).D).甾体类4个豆甾醇(30), 菠甾醇(23),谷甾醇(28-3);谷甾醇-3-O-葡萄糖苷(BJ-11),.E).香豆素2个,Scopolin (9),茴芹素(32);.F).脂肪酸(酯类)10个:二十八碳酸(19),二十二碳酸(22),二十四烷酸(BJ-15)反丁烯二酸(27);二十四烷酸-α-单甘油酯(BJ-10),二十七烷酸(BJ-26),亚油酸(BJ-23),二十二烷酸二十一醇酯(BJ-24), 十六烷酸三十二醇酯(BJ-25),.G).其他成分5个,蔗糖(14),葡萄糖(12),二羟基苯甲醛(36),三十三烷(17),没食子酸BJ-45。.2)首次发现 有12个化合物表现出抑制效果,其中化合物BJ-47-1,BJ -37 白桦脂醇,羽扇豆醇 BJ-47-1,对小菜蛾和棉铃虫的LD50分为12.44-92.13μM,32.46-80.34μM.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巴东醉鱼草杀虫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
醉鱼草抗老年性痴呆活性成分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
热带植物鱼泡草黄酮类抗哮喘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两种马醉木属植物中新颖结构二萜类成分的发现及其镇痛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