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组研究发现:转录因子Sp1的高表达在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及肿瘤血管新生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胃癌靶向治疗的一个关键靶点;且其启动子区的自我调控是引起Sp1高表达的重要因素,其具体机制可能与Sp1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或核苷酸突变相关。本研究以上述发现为基础,应用已建立的胃癌标本库和临床数据库,使用高通量SNP分型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筛选Sp1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突变位点,研究它们对Sp1转录活性的影响以及Sp1自调控作用的机制,探讨Sp1启动子与Sp1表达和活性的相关性,以期深入了解Sp1启动子与其转录调控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Sp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以上研究尚未见报道,阐明Sp1启动子区自身调控机制,将为为胃癌的病因学和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全世界42%的胃癌新发病例在中国。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转录因子Sp1的高表达在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及肿瘤血管新生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胃癌靶向治疗的一个关键靶点。启动子区启动基因表达,其异常涉及肿瘤的发生发展,Sp1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其启动子遗传变异是否相关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基于既往的临床病理数据库和组织芯片库基础上,通过DNA测序,筛选出3个Sp1启动子区突变位点(C-684T, T-617G和T-637C),分析表明它们在胃癌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96 %、1.98%以及5.94%。分别构建含有上述3个位点突变启动子的荧光素酶 (luciferase) 报告基因质粒,转染SGC7901,N87和293T细胞后进行luciferase检测,结果显示,含有C-684T和T-617G突变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相对荧光值(relative luciferase activity , RL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637C突变则无此现象(P = 0.319)。通过细胞转染,将含有上述突变位点的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Western-blot检测S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含有C-684T和T-617G突变启动子的Sp1质粒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1),而T-637C位点突变则无显著变化。接下来对这3个突变位点和Sp1结合能力进行了分析,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结果表明,C-684T和T-617G突变使Sp1转录活性增加(P <0.05),而T-637C突变则无增加Sp1转录活性效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子区突变(C-684T和T-617G)使S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显著促进Sp1自身转录活性,是驱动胃癌细胞中Sp1异常表达的重要机制之一,这一结果有助对临床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对胃癌患者治疗预后做出评判,并为针对突变作为特异治疗靶点进行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气力式包衣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COX-2基因启动子区变异与食管及胃癌发生和发展关系的研究
HBsAg启动子区转录因子Sp1结合位点新发突变对乙肝病毒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牛Nanog基因启动子区负调控元件功能的研究
操控CD70启动子区甲基化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的影响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