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癌症痛很常见,但机制不明,是研究的前沿。一直以来认为甲醛是外源性的环境污染物导致癌症,而忽略了肿瘤细胞可能分泌内源性甲醛。文献显示,肿瘤细胞旺盛生长所伴随的活跃的甲基化与去甲基化过程中,有大量内源性甲醛的产生,但这种内源性甲醛基本上都被看作代谢尾产物而未予关注。本项目预实验发现,肺癌患者和乳腺癌患者癌症组织、培养的乳腺癌等癌细胞系能分泌甲醛,该浓度的甲醛在正常动物引起痛反应、通过激活辣椒素受体TRPV1导致细胞内钙升高。本项目在预实验基础上,将以大鼠乳腺癌胫骨转移为癌症痛模型,采用行为学、HPLC、全细胞膜片钳、单纤维放电记录、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以下科学假设:癌细胞分泌内源性甲醛,在肿瘤生长的酸性环境下,甲醛通过激活局部痛觉纤维末梢上的TRPV1受体导致癌症痛。希望从全新的角度阐述癌症痛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并为癌细胞分泌的内源性甲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背景:癌症痛研究是慢性痛研究的热点。目的:本项目从肿瘤细胞分泌甲醛和局部酸性环境协同作用于辣椒素受体(TRPV1)的角度,深入探讨癌症痛的发病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 在肺癌、乳腺癌病人的癌症组织病理标本,在离体培养的大鼠不同癌细胞系(乳腺癌细胞系MRMT-1,人肺癌细胞系H1299和SY5Y,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系),以及MRMT-1大鼠乳腺癌细胞建立的胫骨癌症痛模型,随着肿瘤细胞的生长,甲醛的分泌量均升高。(2) 正常大鼠足底皮下注射低浓度甲醛(1-5 mM),通过作用于TRPV1受体,诱发痛反应。在酸性环境中 (pH=6.0,模拟肿瘤局部的环境),低浓度甲醛的作用更强。 (3) 在转染TRPV1的CHO细胞及原代培养的DRG神经元,低浓度甲醛(1-100 mM)激活TRPV1受体,引起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增加。(4) 膜片钳实验表明,低浓度甲醛诱发TRPV1的内向电流。在酸性环境中(pH=6.0),低浓度甲醛诱发TRPV1内向电流的作用更加明显。(5) 癌症痛大鼠DRG神经元中TRPV1含量增加。(6) 甲醛清除剂和TRPV1拮抗剂,缓解胫骨癌症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行为。结论:肿瘤细胞分泌甲醛和局部酸性环境协同作用于TRPV1受体,引发骨癌痛。成果:本项目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9篇)。项目负责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编著作3部,参加国内外会议8次。共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27名、硕士生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Sparse Coding Algorithm with Negentropy and Weighted ℓ1-Norm for Signal Reconstruction
癌细胞分泌exosome改变CTL细胞功能导致鼻咽癌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不同类型慢性痛(炎症痛、神经病理痛和癌症痛)的外周和脊髓机制
URGCP介导HBV感染肝癌细胞的自噬性导致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鱿鱼制品高温内源性甲醛形成的自由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