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经济空间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并经历着剧烈的变化与重构,影响着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进程。本项目在充分挖掘与利用各种最新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重点对城乡结合部产业布局及空间演替,就业空间分布与分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特征及居住、就业和土地利用的空间耦合关系等展开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经济空间研究的宏观视角。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方法,反映居民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特征及空间响应机制,探索城乡结合部经济空间研究的微观视角方法。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结合部经济空间演化机理概念模型。本项目注重对新视角和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在强调理论总结的同时,突出数据贡献与实践借鉴价值。
项目按既定计划完成了核心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区域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专业多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与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探讨了质性方法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丰富了我国城市空间研究手段,并为本项目的具体开展提供了方法支撑。梳理了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结合部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区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驱动机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向等,对全面、清楚地认识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特性、功能地位、发展困境与模式选择等具有较重要的意义。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对西方国家城乡结合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与规划管理思路等进行了研究,并与中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我国独特的城市蔓延与边缘地区空间拓展机制,并为科学治理与调控提供重要启示。. 运用经济普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农业普查数据和街道乡镇等基层单位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对北京城乡结合部人口结构、土地利用和产业分布等展开研究,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宏观经济空间特征与发展机制。通过大量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对北京城乡结合部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居民生产生活行为、活动空间、经济形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起了居民经济社会特征、行为选择与城乡结合部区域空间形成和演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解析了居民经济社会活动与生产生活能力和需求对城乡结合部经济空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以往单方面、循环往复的拆迁改造与违规违法经济活动治理整顿为何始终不见成效,思考了传统的基于城市中心区的系列城市空间研究理论与结论是否适用于城乡结合部地区,探索了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会涌入城市并落脚城乡结合部地区,伴随着城市持续向外蔓延,城市边缘仍然会有失地农民不断产生并面临全新生产生活转型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发展该何去何从?. 该项目的阶段研究成果及其提出的一些思考、探索,引起了社会上对城乡结合部这一区域的关注与兴趣。《国际城市规划》杂志邀请本项目负责人作为特邀编辑之一组织了对城乡结合部连续两期的专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界、规划界对城乡结合部重要问题的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快速城市化下中国城市保障房社区的社会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机理-以广州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与实现机制--以北京为例
城乡统筹背景下大城市休闲农园的空间组织与优化——以北京为例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乡结合部土地规范集约利用研究——以广东和山东两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