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力学的硅电极自限制锂化力-化耦合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11902222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6.00
负责人:张锴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批准年份:2019
结题年份:2022
起止时间:2020-01-01 - 202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关键词:
自限制锂化硅电极热力学多场耦合
结项摘要

Silicon has the highest theoretical capacity among all known cathode materials of Li-ion batteries, and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However, the self-limiting phenomenon occurred during lithiation of silicon greatly affects its charging rate, which is one of the critical issues restricting its promotion.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proved the dependence of diffusion-induced stress on the self-limiting lithiation. To address this issue, it is imperative to know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stress and self-limiting lithiation. This project aims to (1) establish the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stress and thermodynamic potentials, which determine the diffusion process, on the thermodynamic basis; (2) establish the mechano-chemical coupling model combining the phase-field theory and viscoplasticit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viscoplastic response and lithiation kinetics; (3) reveal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mechanical deformation and self-limiting lithiation. This project provides a theory-based guideline for the design of electrode structures.

硅是目前已知比容量最高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硅在锂化过程发生的自限制现象会严重影响其充放电性能,这是制约其推广与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实验表明,硅电极的自限制锂化与扩散诱导应力有关,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探明应力与自限制锂化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本项目基于热力学基本原理,建立应力与热力学势之间的关系,继而研究应力与扩散间的相互作用;结合相场理论与粘塑性本构建立力-化耦合模型,研究粘塑性响应与锂化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上述两点建立自限制锂化理论分析方法,揭示力学变形与自限制锂化之间的作用机理,为硅电极结构的设计建立理论基础。

项目摘要

硅负极极高的理论容量使其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首选之一,然而硅在嵌锂/脱锂过程中发生的巨大体积变形会引起包括自限制锂化在内的一系列现象,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本研究基于热力学框架结合相场理论建立自限制锂化的物理模型,揭示自限制锂化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针对性指导硅负极的设计与使用。通过项目的研究,基于热力学基本原理,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和活化焓得到了应力-扩散的耦合关系表达式;利用Cahn-Hilliard相场理论与正则溶液模型,考虑锂化反应的化学能,建立了率相关粘塑性响应与扩散间的关系式;利用建立的耦合模型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对比与复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实际应用方面,运用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硅负极的应力演化规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硅负极应力的充放电方式,开展硅负极扣式半电池充放电循环实验与开盖SEM形貌观测对提出的应力调控充放电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本项目提出的力-化学耦合模型所分析得到的结论可以有效用于开发应力调控充放电循环方法,具有商业推广价值。本研究为硅负极的推广与应用夯实了理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所创新。.完成了项目预期的研究内容。发表SCI论文14篇,直接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人次,做分会场报告2人次。与东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肯塔基大学联合发表SCI论文12篇。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8
2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DOI:10.7544/issn1000-1239.2018.20170425
发表时间:2018
3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4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3.004
发表时间:2019
5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DOI:10.19596/j.cnki.1001-246x.8419
发表时间:2022

张锴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90919008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批准号:20845004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批准号:20975053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91434120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批准号:20476057
批准年份:2004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874100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241061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10.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批准号:20976191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3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076043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275077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快速锂化过程中考虑自由体积变化的非晶硅粘塑性力化耦合模型研究

批准号:11902073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李泳
学科分类:A0801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血糖监测生物传感器修饰电极的柔性化及其力化学耦合机理

批准号:11702157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鲁思渊
学科分类:A0804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电化-力耦合作用下硅基电极微结构演化原位实验与多孔电极理论模型研究

批准号:11902149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张兴玉
学科分类:A0801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基于Ag-C纳米电极材料的柔性应力传感力电耦合机理研究

批准号:61703298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张强
学科分类:F0306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