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标准的作用由完全的"生产型"变为"生产贸易型"。目前国内外对标准贸易效应的研究偏重宏观层面,很少对标准进行区分加以研究。所以本课题基于微观层面对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的出口效应进行研究:第一,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什么因素起了关键作用?第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对贸易影响的实证结果是什么,促进、阻碍还是有条件的?是否存在出口市场国别间、产业间、时期长短的差异?企业特征对认证的出口效应有哪些影响?本文通过调研数据和统计数据的整理和结合,利用博弈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展开系列研究。特别地,本课题注意到了认证效应的自选性问题,利用PSM估计法进行计量分析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本课题的研究使行业及企业对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带来的收益成本分析更加清晰,将对标准认证、贸易发展与政府行为作用产生新颖且重要的成果。
鉴于现有研究对国际质量标准实施的出口影响效果存在着争议,考虑到之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侧重于国家层面,本项目组试图从企业微观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本文在拓展MQS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消费者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认证实施效果,从而为分析国际质量标准实施对企业出口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国际质量标准的实施提高了国际市场的均衡交易量,且消费者对产品真实质量的信息掌握程度越低,标准认证对贸易的拉动效应就越大。在实证方面,我们采集了9909家样本企业数据,测算以ISO9000为代表的国际质量标准实施的出口效应。考虑到企业认证存在自选性问题,我们首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结合出口决策模型对认证企业的出口效应进行估计。研究结果发现:第一,行业间的差异。相对于中低技术、中高技术及高技术的企业,低技术企业凭借标准认证获得了更为显著的出口增长。第二,国别间的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凭借标准认证获得更明显的出口增长。第三,企业特征的差异。我们考虑了企业特征如出口规模、企业年限、企业所有权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发现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通过认证获得更显著的出口增长。由于我国拥有大量的国际标准认证企业以及出口企业,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为国际标准出口效应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提供更具代表性的经验证据。从微观角度对国际标准实施与出口的关系中,首次进行了行业间差异的比较,并发现了有别于前人的研究结论,为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相关标准认证的经济行为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基于EPR 政策的耐用品设计寿命的决策研究 ———从计划报废的视角
我国种粮农户耕地流转的基本特点及政策启示
国际贸易的公司治理趋同效应:基于上市公司进出口业务的实证研究
我国稀土战略开发及出口产业规制政策研究
我国稀土战略开发及出口产业规制政策研究
国际技术溢出的动态门槛模式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