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发现,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有关,即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释放主要递质乙酰胆碱(Ach),Ach与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巨噬细胞活化,进而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和释放,调控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迷走神经在体表的唯一分支(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外耳耳甲部,即耳穴内脏代表区。申请者所在课题组近十年从耳-迷走神经联系的角度进行了耳针的效应机制研究。前期实验结果表明:耳针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耳支上传到内脏感觉中枢-孤束核,最后经迷走神经背核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支,使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增强副交感紧张效应。因此,耳针可能通过增加迷走神经传出冲动从而激活CAP来发挥抗炎作用。本项目拟从耳-迷走神经- CAP的角度进行耳针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耳穴效应的科学内涵,同时为临床早期防治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干预方法。
迷走神经在体表的唯一分支(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外耳耳甲部,即耳穴内脏代表区。申请者所在课题组近前期实验结果表明:耳针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耳支上传到内脏感觉中枢-孤束核,最后经迷走神经背核(DMN)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支,使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增强副交感紧张效应。有研究发现,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CAP)有关,即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末梢释放主要递质乙酰胆碱(Ach),Ach与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组织巨噬细胞活化,进而抑制促炎因子的生成和释放,调控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因此,耳针可能通过使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激活CAP,发挥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本项目研究观察到:(1)耳针减轻内毒素引起的血浆炎症因子TNF-α, IL-1β, 和IL-6含量的升高(P均<0.05)。(2)应用α7nAchR拮抗剂后,耳针抑制内毒素引起的血浆炎症因子TNF-α的效应减弱。说明耳针抗炎效应与α7nAchR相关(P均<0.05)。(3)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干切断后,耳针抑制内毒素引起的血浆炎症因子TNF-α的效应减弱(P均<0.05)。说明耳针抗炎效应与颈部传出迷走神经相关。本项目从耳-迷走神经-CAP的角度进行耳针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研究,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了耳穴效应的科学内涵,同时为临床早期防治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干预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耳针抗癫痫效应与耳甲-迷走神经联系
耳针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炎症反应机制研究
α7nAChR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在迷走神经调节心房颤动发生中的机制
耳针治疗小儿癫痫及其与迷走神经效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