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晚石炭亚纪是继奥陶纪以来最大的海侵时期,在华南、华北和塔里木,广泛的晚石炭碳酸盐岩超覆在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甚至更老的地层之上,并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通过对上扬子古陆石炭纪碳酸盐岩重点明确的调查,对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开展珊瑚、腕足类、牙形刺、蜓类(有孔虫)等门类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岩石学,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中石炭世生物更替事件等研究,力争在石炭纪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方面做出成果的同时,详细阐明本区石炭纪碳酸盐岩(储层)分布规律、以及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关系,为预测有利油气区及实现本区油气勘探的进一步突破作出一定的贡献。
本项目综合运用门类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对上扬子古陆石炭纪碳酸盐岩展开重点调查,尤其是对石炭纪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和碳酸盐岩(储层)分布规律、以及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1)华南Visean/Serpukhovian以及Moscovian/Kasimovian、Kasimovian/Gzhelian三个石炭纪界线层型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可能被选为正式的GSSP。2)在上扬子地区首次识别出石炭纪-早二叠世冰期-间冰期波动所导致的暴露面和旋回性沉积,从莫斯科期到阿舍尔期总共发现包含23个沉积旋回,可与北美同期地层对比。3)建立起上扬子地区首条高分辨石炭系碳同位素记录曲线, 并发现碳同位素的漂移很好地响应了晚古生代冰期变化。4)在上、下石炭之交和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阿丁斯克期识别出2次重大的生物事件,并指出这两次生物事件很可能与晚古生代冰期有关。5)石炭-二叠纪珊瑚研究取得重要新认识,发现我国石炭-二叠纪小型单体无鳞板动物群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小型单体无鳞板珊瑚动物群的产出与泥质基底、混浊水体、弱光照、较深水等多种环境有关,而与冈瓦纳相或亲冈瓦纳相的冷水环境并无必然联系; 发现石炭纪贵州雅水的剖面的四射珊瑚群演化的特点表现为:分异度在维宪阶顶部降低;谢尔普霍夫阶有些许复苏,主要为维宪阶分子的延续和少量新生地方分子的出现; 通过对滇缅马地体和悉尼盆地的四射珊瑚化石进行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发现滇缅马地区在早二叠世可能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与古纬度为近赤道,位于东特提斯区的华夏大陆相距甚远,在中二叠世与华夏大陆仍有一定距离。6)基于牙形刺氧同位素的二叠纪古环境重建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为精细的二叠纪氧同位素古温度变化曲线。.本项目共发表和合作发表论文42篇(部),新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石炭系分会副主席,联任二叠系分会选举委员,培养2位博士研究生和2位硕士研究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暴露不整合研究及其意义
致密砂岩储层中碳酸盐非均质胶结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以塔中地区志留系为例
碳酸盐岩储层酸岩反应表面形态模拟与演化
保持性成岩作用与深部碳酸盐岩储层保存机理- - 以川东北礁滩相储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