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黄疸患者围术期苏醒延迟发生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可能与黄疸引起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增多有关。我们在临床麻醉工作中也发现,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对镇痛药物的需求比较少,提示阻塞性黄疸患者可能对伤害性刺激不敏感。但黄疸患者的基础痛阈是否升高及对围手术期镇痛药物应用的影响还有待实验证实,其具体机制更有待探索。在外周镇痛中,白细胞源性的阿片类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黄疸患者的外周血中,炎症细胞大量激活。因此,本研究将对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基础痛阈进行测定,对术后镇痛吗啡的需求量进行观察。同时,在黄疸大鼠模型中,分别采用环胞霉素A和ICAM-1抗体抑制白细胞的增殖、激活及黏附,以验证阻塞性黄疸痛阈的升高是否与白细胞的增殖、激活及黏附有关。通过本研究,以期为阻塞性黄疸引起的痛阈升高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阻塞性黄疽患者围手术期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
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病,常需手术治疗。之前我们对黄疸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黄疸与吸入麻醉药的敏感性、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与肌松药的肝肾代谢,而对阻塞性黄疸引起的痛阈升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致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苏醒延迟发生率高、并发症多及死亡率较高的难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因此,本研究对临床手术患者的基础痛阈进行测定,发现黄疸患者的基础痛阈要显著高于黄疸指数正常的患者,且与胆红素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我们观察了术后48h黄疸患者与非黄疸患者吗啡消耗量,结果发现黄疸患者的吗啡消耗量要显著少于非黄疸患者,吗啡消耗量与胆红素水平也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我们抽取术前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测定了血浆β内啡肽水平,黄疸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经白细胞分离纯化后,PCR分别测定白细胞内β内啡肽前体POMC水平,黄疸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内POMC水平要高于非黄疸患者,这也进一步提示了黄疸患者痛阈升高与白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同时PCR测定了两组患者白细胞表面阿片μ受体的含量,黄疸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阿片μ受体的含量也要高于对照组,证实了黄疸患者外周血含阿片物质的白细胞要多于非黄疸患者。分离非黄疸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培养液中100/μmol胆红素刺激培养12h后,培养液上清β内啡肽水平及白细胞内β内啡肽前体POMC水平均上调,这也证实胆红素处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上调了β内啡肽表达水平,进一步说明阻塞性黄疸患者痛阈升高的可能原因。在阻塞性黄疸动物模型中,我们分别予以两组剂量的ICAM-1抗体(0.5mg/kg,1mg/kg),测定其机械痛水平。发现两组剂量均可部分逆转黄疸引起的大鼠的基础痛阈的升高,1mg/kg组的效果要强于0.5mg/kg组,这也证实了我们提出的阻塞性黄疸引起的痛阈升高与白细胞的粘附的相关性。我们还试图通过抑制白细胞的增殖、分化来进一步探讨痛阈升高与白细胞的关系,但黄疸大鼠在给与环胞霉素A后,存活率极其低下,经数次改良后,效果不明显。限于实验周期的关系,未能完成本部分实验。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中,继续努力完成本部分实验。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木薯ETR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Mills综合征二例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基于Synchro仿真的城市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优化
补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研究
NMDAR磷酸化抑制在阻塞性黄疸引起机体痛阈升高中的作用
胆红素与5-羟色胺3受体的氢键结合改变阻塞性黄疸的痛阈
大麻素2型受体参与阻塞性黄疸病人角质形成细胞β-内啡肽表达升高的机制研究
阻塞性黄疸免疫抑制机理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