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的安全状况、破坏机理以及设计施工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现场调查,分析破坏机理;分析交通隧道破坏形式与隧道地质条件、洞口段长度、隧道衬砌结构形式、隧道埋深、地震波传播特性、隧址烈度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其机理。.(2)采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现场调查资料,进一步深入地震破坏机理,据此研究各破坏模式下的灾后修复重建技术相耦合的抗减震措施,以保证交通隧道能正常使用、抵御后续余震和可能发生的大震。.(3)采用大型震动台模型试验对典型工点进行研究,并与上述两种研究手段相结合、印证。最终提出与交通隧道破坏模式相适应的灾后修复重建技术措施,初步形成交通隧道灾后修复重建的理论体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高烈度地震区山岭隧道抗减震耦合技术研究
山地高烈度地震区城镇综合减灾研究
高烈度地震区山岭隧道抗减震技术设计标准基础理论体系研究
灾后重建视野下“家”的空间生产与地方响应—以汶川震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