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足动物是早古生代海洋生物群落和寒武纪大爆发期间骨骼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国寒武纪早期腕足动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缺乏完整剖面的系统研究。湖北宜昌、长阳地区,早寒武世地层从泥页岩到碳酸盐岩都有发育,其中富含腕足动物化石。本项目旨在对宜昌、长阳地区水井沱组腕足动物开展详细的研究,通过泥页岩和碳酸盐岩中赋存化石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揭示华南寒武纪早期腕足动物的起源、辐射和分异,并与同期滇东地区泥页岩腕足动物进行对比,揭示不同沉积环境中腕足动物的分类差异,以及不同类群腕足动物在时间、地层中的延伸和展布,以期获得最早出现的始发种,揭示各类群单元出现辐射的时间顺序和地层层序,以及辐射过程中各单元类群的丰度盈缩,从而探索腕足动物多样性变化过程中所伴随的空间生态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利用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资料和化石组合通过区域和洲际生物地层对比,以期为寒武纪地层的精细划分提供更多的化石资料。
该项目在执行期间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8篇,在寒武纪腕足动物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在华南发现了特异性保存的奇里贝和小圆货贝的早期代表,发现这类生物固着在其它壳体生物的表面营固着生活,属于次级分层生物,综合比较澄江动物群和关山动物群中的腕足动物,在关山动物群发现了一些修复的碎壳型捕食记录的证据,为寒武纪大爆发期间捕食压力的变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这些捕食压力的变化同时在一些其它的腕足动物的次级分层结构方面(tiering structure)也有很好的体现。最近发现的大量乳孔贝可以附着在一些其它大型生物,如藻类的表面。不同高度分布的乳孔贝腕足动物的出现反映了腕足动物在筇竹寺晚期—沧浪铺期生态上的扩张,逐渐占据了不同高度的生态位和生态空间。.对峡东和长阳地区寒武系最底部的水井沱组灰岩夹层和结核进行了大量的酸蚀处理,发现水井沱组富含大量的腕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主要以乳孔贝类为主的舌形贝型腕足动物。.腕足动物的起源和系统学研究进展缓慢,外群的选择对系统分析腕足动物的内部关系及与其他各触手冠动物之间系统关系有重要作用。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内肛动物与腕足动物和帚虫紧密相关,但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内肛动物的化石记录却未曾确定,最近我们将澄江动物群早期发现的瘤状杯形虫(Cotyledion tylodes)解译为身披骨片、具体腔的寒武纪干群内肛动物。该项该文在Nature-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Science,英国BBCNature、BBCnews,法国Terre和亚洲快报等网站对该成果进行了评述或报道,之后国内新华网、雅虎科技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做了大量的转载和宣传。.2011年的贵州中国古生物大会上,项目负责人入选首届青年古生物学家奖,当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第九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湖北长阳寒武纪水井沱组软躯体化石研究
湖北峡东地区早寒武世黔东统水井沱生物群及其与古氧相协同演化研究
湖北宜昌下寒武统岩家河组宏体化石研究
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石牌组软躯体化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