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内原发性肿瘤,术后复发/残留率较高;胶质瘤术后放疗是普遍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放疗后常出现放射性脑损伤,与肿瘤复发/残留鉴别困难。磁共振检查有助于鉴别放射性脑损伤与肿瘤复发/残留,对后续治疗至关重要,但各种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确定。在放射性脑损伤及胶质瘤复发/残留中均存在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纳米颗粒对比剂(USPIO)可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两种病变之间的吞噬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拟使用三组大鼠模型(胶质瘤组、胶质瘤放疗组、正常放疗组),在7T高场强磁共振仪使用USPIO、磁共振常规增强扫描以及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磁共振波谱、ADC值、灌注成像)的方法,与micro-PET 胆碱成像进行对比,以病理检查为依据,对上述影像学检查的鉴别效能进行评估,阐明各种技术的准确性,明确USPIO在鉴别放射性脑损伤与胶质瘤复发/残留中的作用,为临床选择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根据。
胶质瘤组:成功进行了大鼠C6胶质瘤种瘤,确定了USPIO在动物体内的有效性。10只大鼠的7T的USPIO成像结果显示,USPIO强化的区域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区,病理显示肿瘤内部未见USPIO吞噬,肿瘤周边区域可见USPIO吞噬。.正常放疗组: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组(160Gy及80Gy)均在短期内(20天)致大鼠死亡;单次大剂量伽玛射线照射组中,80Gy组均致大鼠死亡,60Gy组7只大鼠均存活,7T图像显示:随时间延长,大鼠脑组织ADC值下降,皮层厚度减少,照射8周后大鼠逐渐死亡,但均未成功制作出典型的放射性“坏死”模型。40只大鼠接受35Gy伽玛射线照射,1周后20只大鼠存活,3T图像显示双侧顶叶ADC值及胼胝体膝部FA值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双侧基底节区CBF呈先降后升的特征,Cho/Cr值逐渐升高,NAA/Cr逐渐减低。由此可见放疗后1周即可观察到DWI、DTI、ASL参数的改变以及MRS谱线的变化,DWI、DTI、ASL及MRS成像可敏感地发现看似正常脑实质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存在。对单次剂量(60Gy)伽玛射线照射的正常放疗组,目前在7T上继续观察不同时间点注入USPIO的成像情况。.胶质瘤放疗组:荷瘤大鼠经5Gy伽玛射线照射后,死亡或肿瘤消失。增加了大鼠胶质瘤化疗组,在7T上观察化疗不同时间点USPIO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关于MRI设备:动物7T设备尚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预期的功能成像序列(包括MRS、PWI、DTI)始终无法实现;2010年11月装机时课题已开始了近一年,2011年设备始终处于调试状态,情况不稳定,2012年7月水淹后停机维修,因此2012年部分MRI成像工作转至3T设备。在3T磁共振设备上,不仅完成了大鼠脑部的常规成像,而且还实现了功能成像(包括DWI、DTI、ASL及MRS等)。 .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磁共振成像鉴别残存活力心肌的实验性研究
多肽连接USPIO靶向肿瘤血管的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功能磁共振成像鉴别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实验研究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磁共振pH定量成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