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影响至少1.5亿游离人群的生活状况,故与稳定及和谐紧密相关。而缘于城乡差异对总不均等的较大贡献,它又决定我国总的收入分配状况。另外,创新和服务业发展需要人口集聚,所以城镇化也成为结构调整、持续发展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 但现有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尤其缺乏决策者特别需要的实证成果。最重要的是,文献大都围绕"城镇化与效率"展开,很少涉及公平,而把二者综合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研究城镇化的在国内外皆未出现。本项目将创建全新的理论和方法,将增长和不均等纳入社会福利函数,采用空间均衡或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进行优化,以分析我国将来20-30年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和空间分布。这能提供效率和公平兼顾前提下,不同地区大中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图。此外,我们将实证估算城镇化对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内外失衡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探讨城镇化的可行性。最后,基于项目成果和国内外经验提供政策建议。
中国城镇化既影响效率,也影响收入分配和贫困;同时还是调结构和增长转型的关键,因为创新和服务业发展需要人口聚集。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下滑、逆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积极推进城镇化,以改善效率和公平,并提升内需,进而实现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上述背景,本项目聚焦具有重大理论和政策意义的四方面内容:板块一探索城镇化作用和影响;板块二挖掘城镇化动力机制;板块三将不均等引进城镇化研究,求解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城镇化理论,并预测城镇化进程。这是本项目的关键内容;板块四研究城镇管理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项目成果众多,主要包括:板块一研究发现,中国内需长期不振的首要根源是城乡分割,该问题不解决而去减少不均等和贫困将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城镇化在早期往往带来不均等的扩大,但在中长期有益于改善效率和公平;城镇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虽然它是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故我国持续增长的真正瓶颈是城镇化/市民化滞后。板块二研究发现,谷物净进口与城市化正相关,故可通过适当进口粮食推进城市化;由ICT带来的信息革命可以解释近25年来各国城镇化的加速。所以不宜人为设定过低的城镇化目标。板块三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镇化理论,发现考虑不均等比不考虑时的最优城镇化率要高;反过来,城镇化对收入不均的影响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型曲线;中国的城镇化率在2030年可能达到75%以上,且省际差异很大;最后,中国城市体系越来越向Zipf规则靠近,且官方数据低估了全国城镇化率。这些发现呼唤中国应加快市民化步伐,并重新考虑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思路。第四板块的研究发现,城镇道路加宽而非加长可以帮助降低PM10;城市蔓延使居民福利不均等居于较低水平,但不宜进一步蔓延;城镇规划需要考虑可行走性(walkability),同时充分重视“职住分离”。简言之,本项目的一系列发现呼唤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必须接受城市化不断加速的经济学规律,并积极应对,以实现“效率公平环境”兼得而非目前的“兼失”。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团队合作中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机制设计: 理论和实验分析
新型城镇化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研究:基于结构调整与效率提升的双重视角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竞争性公共资源的分配机制研究
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碳排放权分配方案设计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