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资源枯竭型地域的研究多是"资源枯竭城市",很少关注更加微观的"城镇",而东北地区这样的城镇特别多。本课题研究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镇的空间剥夺问题,从综合贫困的测度入手,揭示发展机会缺失对资源枯竭城镇贫困的影响。从过程和机制两个方面展开空间剥夺研究,过程研究是从地理运动的角度分析发展机会的空间流失,揭示和模拟其空间过程和格局;机制研究则是从传统体制、市场竞争和行政层级等三种不同的途径探讨发展机会空间流失的驱动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而分析空间剥夺与贫困的内在关系。以理论总结为依据,探讨消减空间剥夺以解决资源枯竭城镇贫困问题的可能途径。本课题是对一类典型贫困地区的发展机会空间剥夺的研究,探究这种消极的区域外部作用的过程、格局和机理及其对贫困地区的影响,有较明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项目最初立意于“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城镇的空间剥夺问题研究”,但随着对问题认识的深入,为更好地阐释其中的科学原理,便不只局限于资源枯竭地域,而是从多个地理尺度,对资源枯竭区域、生态脆弱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等典型地域空间剥夺的过程、格局和机理进行探究。项目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建构空间剥夺的内涵和科学本质。“空间剥夺”是指在开放区域系统条件下,强势区域基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市场竞争、政策干预和行政强制等多种途径掠夺弱势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和环境容量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从而构成对弱势区域发展机会的剥夺,是强势区域对弱势区域发展的一种消极影响。(2)空间剥夺地理过程的理论思考与逻辑推演。产权区域制度与区域外部性问题是理解空间剥夺的理论前提。中国的产权区域制度使现实中的区域都有其自身的利益,因而存在激烈的区域间的发展竞争;同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使区域外部影响成为必然,当区域外部作用与区域利益交织在一起,区域外部性问题就应运而生。空间剥夺是一种负的区域外部性,区域外部性的分析框架也是探究空间剥夺问题的理论范式。(3)探究空间剥夺的作用机理。对不同城镇经济和人口规模、空间距离、产业结构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其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进行了系统描述,并设计了空间剥夺指数对多个因素进行综合集成。(4)空间剥夺背景下的区域生态补偿问题研究。建立补偿与援助机制是国家扶持落后地域发展的政策取向,现有的补偿与援助手段在解决落后地区的综合贫困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政策上的“真空”。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客观的政策效果评价为依据,并针对空间剥夺的重要方面和当前政策的不完善之处,在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以研究内容为依托,。共发表带项目标注的论文13篇,其中CSCD论文1篇、CSSCI论文11篇,已录用但尚未发表论文一篇,处于审稿阶段的论文2篇;组织召开了一次以“区域发展中的空间剥夺问题”为主题的小型学术研讨会,成果产出基本实现了当初的目标。经费支出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和预算安排,略有出入部分也已说明。空间剥夺是当前我国新型区域关系中客观存在并且具有显著影响的地理现象,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战略的背景下,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必将会得到更多地认同,其研究前景也必将更加广阔。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
东北地区城镇系统的空间极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东北地区城镇收缩的多尺度空间格局、机理与响应研究
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的溢出效应与胁迫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