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和动力学Monte Carlo模拟技术为手段,结合吸附和脱附实验方法,对Nn+[MHm]n配位氢化物(金属M与氢形成H-M 配位体,N为与该配位体键合的金属元素)电子结构及其吸附/脱附氢机理进行研究。以配位氢化物 N(AlH4)、N(BH4)和Mg2FeH6等一系列储氢材料为研究对象,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不同掺杂剂对配位氢化物储氢性能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和理论计算结果,分析掺杂剂在配位氢化物中存在的形态和作用机理,建立合理的动力学模型。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理解储氢反应和形成配位氢化物的机制。
本项目以分子模拟(分子动力学、Monte Carlo模拟和量子计算方法)技术为手段,结合吸附实验方法,以一系列金属氢化物为研究对象。对金属氢化物的结构和吸附/脱附氢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工作创新要点:(1)非金属原子(B, C, Si)被设计添加入Mg2Ni储氢合金及其氢化物中。计算结果表明对于Mg2NiH4非金属元素的添加展现了比金属原子更加明显的去稳定性作用。尤其对于B和C,Mg2NiH4的形成焓分别降低了0.19和0.21 eV/atom.计算结果还显示Mg2Ni和Mg2NiH4的热力学稳定性随着非金属元素含量的增加呈现线性降低的趋势。(2)利用石墨碎片来建立机械球磨的LiBH4和石墨添加剂体系的计算模型。发现由石墨碎片引入的不饱和点位被BH3复合结构和H原子所占据。发现β-H的氢扩散能垒要远低于其它类型的氢原子的氢扩散能垒,也远低于纯体系的氢扩散能垒。这意味着β-H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LiBH4体系氢扩散动力学。(3)重点研究掺杂金属催化剂对于NaAlH4储氢材料性质影响。掺杂La后形成的La-H和La-Al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了Al-H相互作用,并在NaAlH4(001)面结构中形成了LaAl4H18复合体,进一步确定La的掺杂有利于NaAlH4中氢的脱除。掺杂TiB2团簇后的NaAlH4(101)面形成了TiB2-Al3H12-AlH4复合体,复合体中AlH3和AlH5基团的存在有利于形成Na3AlH6化合物,促进NaAlH4第一步分解反应的进行。分析了TiB2团簇作用能够扩展到与Ti成键的AlH4基团相邻的AlH4,有利于TiB2团簇的掺杂提高了NaAlH4脱氢的性质。(4)采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方法确立了钛原子掺杂的石墨烯片所限制的LiBH4结构,分析了限制性-LiBH4@C31Ti体系的可能的脱氢路径及相对应的脱氢焓值,发现限制性-LiBH4@C31Ti体系的第一步的脱氢反应的焓值较LiBH4有了很大的降低。本项目采用多种模拟计算方法,重点对金属氢化物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围绕这一主题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已取得一批有特色成果。经项目组成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各项研究内容均已按计划基本完成,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23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多元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探索研究
RExAly对配位铝氢化物储氢材料的催化改性及其作用机理
三元配位氢化物复合储氢体系研究
配位金属氢化物纳米催化体系储氢性能与催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