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以其能量密度高,无污染的特点被誉为21世纪的新能源,发展氢能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现有的储氢技术成为制约氢能发展的瓶颈之一。固态储氢材料以其高效安全等特点成为理想的储氢技术,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尤其是碱金属/碱土金属配位氢化物因其高储氢容量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关于配位氢化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元相和二元相体系的研究,三元相体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项目拟选用B-,N-和Al-基配位氢化物进行三元相复合,借助B-N键、Al-N键、Al-B键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降低其单元相的分解温度,形成具有更优越吸放氢性能的新型复合储氢体系。本项目有望建立储氢能量密度大于6.0mass%、放氢温度低于80℃的可控放氢的储氢材料体系,并研制出与便携式燃料电池系统联用的储氢装置。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填补三元配位氢化物储氢体系的研究空白,促进储氢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碱/碱土金属配位氢化物以其高达5-18wt%的储氢密度,成为固态储氢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但是配位氢化物中的氢原子主要以键能较强的共价键方式与N、B等结合,因此面临着严重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本项目通过对碱/碱土金属配位氢化物进行二元和三元复合,借助B-H、N-H和Al-H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改善复合体系的吸放氢性能,开发新的储氢材料体系。此外,本课题还研究了微波场对于复合体系放氢性能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金属配位氢化物的高效合成方法。通过采用湿化学球磨、离心分离、分级蒸馏和热处理相结合的制备手段,成功制备出了纯度90%的Mg(NH2)2和纯度98%的Mg(BH4)2粉末;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制备出了纯度97%的Mg(BH4)2•2NH3粉末,为后续复合体系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关键材料。(2)二元复合体系。本项目研究了6种二元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及放氢机理,结果表明二元复合可有效改善配位氢化物的放氢性能。且不同组元之间的H-H交换作用、B-H和N-H的相互作用以及Mg-Al化合物的形成等对性能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Mg(BH4)2-2Mg(NH2)2体系中,体系起始放氢温度从280℃降至200℃。(3)三元复合体系。通过二元体系的研究,本项目筛选了4种三元复合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复合体系性能较二元体系有进一步提高。各组元之间形成的复杂中间产物对于改变反应进程、降低反应阻力起着关键作用。TiF3等催化剂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改善体系的放氢性能。尤其是Mg(BH4)2•2NH3-2LiAlH4复合体系,可在98℃迅速放出5.4wt%H2。(4)微波场对复合储氢体系的影响。微波辐射对于所研究的3个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LiBH4或其衍生物作为高效吸波剂和催化剂,有效提高了体系放氢动力学性能,在相同时间、相同温度下放氢量都达到普通加热的3倍左右,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5)示范储氢装置的研制。本项目研制了两种不同规格的不锈钢储氢装置,设计了高效传质传热的铜质散热结构,实现了储氢装置连续稳定的放氢,并建立了与200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联用的示范装置。. 本项目通过多元复合技术,显著改善了现有金属配位氢化物的储氢性能,并揭示了多元复合体系的放氢机理,同时研究了微波场对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规律,为配位氢化物的实用化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配位金属氢化物纳米催化体系储氢性能与催化机制研究
金属硼氢化物基复合储氢材料的成分、结构及其储氢特性
多元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探索研究
以金属氢化物催化配位铝氢化物的储氢特性与催化机理研究